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二)

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02月13日 澳門日報C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www.think2read.co.uk/
wp-content/uploads/2014/01/TB_illustration.png

    包括澳門在內的各國各地,課程改革的目的在於推動學校為學生提供全面均衡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全面發展。當中有關群育的發展,有學者曾對其概念內涵作出說明,指出群育是指使學生能夠透過生活的體驗,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明白人際與自然關係及處事之道,進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會,達到立己立人的理想。因此,不少學校透過開展義工活動、領袖培訓、團隊訓練等群體活動,讓學生在群育方面有所發展。
    課堂以外的群體活動是發展學生群育的有效方式,而群育所能發展學生的同儕協作和合作解難能力,則需要更多地透過課堂教學相關活動的設計,才能更有效地去讓學生掌握。讓學生具備同儕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透過資訊科技合作解難,是當前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無論在學校學習以至未來晉身職場工作均需要重視發展的環節。亦由於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2015年首次加入測試學生的網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評估。
    所謂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是指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需要透過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溝通、分享等合作相關技能,以達至解決問題的目的。PISA在此基礎下,進一步訂定CPS評量的內涵,當中主要包括問題解決歷程合作能力兩大環節。當中,問題解決歷程包括探究及理解表達及系統性闡述計劃及執行以及監控及反思四個方面。而合作能力,則包括建立及維持相互的理解採取適當的行動解決問題建立及維持團隊合作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一、建立及維持相互的理解:學生能夠了解每位成員對問題的熟悉程度與對問題的觀點,並對問題陳述與解決問題行動建立共識。
    二、採取適當的行動解決問題:學生必須要能辨識解決問題必要的行動方式,以及依照適當步驟來解決問題。
    三、建立及維持團隊合作:學生能根據團隊成員的能力,了解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成員的角色,並藉由成功團隊成員角色的扮演,使執行成效達到最佳化。
    “問題解決歷程合作能力兩大環節各個方面之間相輔相成,PISA據此進一步建構出CPS的評量架構,並透過設計網上評估工具,系統地分析參與學生的CPS能力。

    澳門各校尤其班級人數進一步得到優化的近十年,學校及教師均積極推動及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小組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在不同學科教與學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與此同時,政府亦積極投入資源,支持及推動學校更多地應用資訊科技改進教學。不管PISA2015有關CPS的評估結果如何,各校近年對此的重視,充分呼應了時代發展對學生能力的新要求,使學生更能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變化和挑戰。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一)

文. 黃逸恆 

 
圖片來源: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
   
第一次佈置小組作業是我任職老師的第二年。
    那年鄰近各地都在大力推動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方式,倡議教師要改變過於着重單向的知識傳授,應適當地運用小組學習的策略,讓學生透過研究性學習,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並發展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其全面發展以能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可是,第一次佈置小組作業的結果卻是不理想的。由於缺乏經驗,那一次的小組作業,我要求同學以五人為一組共十二組進行專題研習,並請各組以澳門環境保護為研究主軸,然後各組商訂研究題目後分工進行小組研習。
    兩周後,各組都能按規定完成研習報告,各組組長亦在分組匯報課中向其餘各組介紹了研習成果。不論研習報告的質量,不評價組長的匯報能力,作業是完成了,但效果卻不理想。那是因為,十二組的報告撰寫和口頭匯報有一半都是由組長一人完成;另一半組別的分工方案基本是由A組員做報告,PPTB組員設計,組長則負責口頭匯報。
    不理想之處不是指各環節工作的分工問題,更重要的是,小組學習的核心要旨,是要發展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而非分工合作的能力,當中的關鍵是學生要在小組中透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在這次經歷之後,我仍多次重複上述不理想的經驗,往後幾年都幾乎每學段安排一次分組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重複在環節分工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卻沒有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作為佈置小組作業的教學目標。各組亦因為吸收了之前一次作業的經驗,報告及PPT質量提高了不少,口頭匯報的水準也有所增進,亦因如此,我並未能察覺到問題,反而以為效果非常理想。
    讓學生去解一道數學題,又或制訂一個運動計劃,甚至規劃一次班會表演活動,都是發展學生解難能力的方法。
    解題或制訂運動計劃都可以獨立完成,但規劃一次班會表演活動,單靠個人的能力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是考驗學生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方式。過程中需要團隊組員有效分享資訊以達成共識;同時組員在必要的時間須採取適當行動,例如主動提問、澄清觀點、確認理解等去釋除團隊可能潛藏的分歧;此外,亦要透過確認進度、分工等方法,去建立與維持團隊有效的運作。
    事實上,小組學習是有發展學生團隊合作解決問題(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的能力,只是當中的概念與技巧,往往都是潛藏於專題報告中,作為老師的我們不容易加以特別教導或指導。尤其如果我們都只看專題報告的成果,而不去關注小組如何完成報告,並不足夠。因此,佈置小組作業時,需要設計一些環節去引導小組必須透過合作才能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效果。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教育與互聯網+(一)

圖片來源:http://tiyanzhimei.com/wp-content/
uploads/2015/04/t0113373119ee753ee2.jpg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10月10日 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兩千多年前,孔子周遊列國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講學,休息時就坐在杏壇之上。當年孔聖杏壇講學,方式是倚賴老師口耳相傳,傳道、授業、解惑;千多年前,活字印刷術的興起及迅速發展,文字典籍等經典得以大量複製,使得學習的方式從只靠倚賴老師,發展到從典籍中學習先輩的教晦和前人的經驗。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尤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班級授課制和學科課程制以來,西方現代學校模式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得以基本確定,並隨着殖民主義的擴張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以學校為中心的班級授課制和學科課程制,成為了當前各國各地教育的基本模式,當中的特點,是學校根據一套既定的標準、流程、質檢,完成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加工程序,現代學校的發展同時亦使教育得以廣泛普及。
 大約在二十年前,互聯網的興起促使了資訊時代的來臨,應用資訊科技的教學迅速成為學校教與學的重要手段。如今,只要連通互聯網,海量知識就會撲面而來,無論是哈佛、劍橋大學的課程,還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抑或最近各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動態;無論是視頻教學,還是網上討論;無論是身處大城市,還是在偏遠的農村,都能依靠互聯網的力量進行學習。
幾千多年以來教育的發展,使受教育的對象從“精英”走向“大衆”,方式亦從“標準化”走向“客制化”,當前的“互聯網+教育”年代,因材施教的理念得以充分發揮,學習方式由“套餐”逐漸發展成“自助餐”。
 英國學者Anna Craft在她的專著《創造力和教育的未來》中特別指出,資訊時代的兒童與青少年具備四個關鍵特徵:多樣性、娛樂性、可能性和參與性。也就是說,資訊科技為兒童生活帶來豐富的多樣性,促進兒童不斷自主建構,資訊科技讓兒童和青少年的娛樂活動和學習活動能夠穿梭於現實與虛擬空間之中,而不再局限於學校和家中,使得學習和交往的地點和環境更加具有多樣性。他們的網絡空間是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網絡空間成為了一個融入豐富情感和人際關係的娛樂世界,是現實生活的一個延伸。數位科技提供豐富的場景,讓兒童和青少年能夠通過媒體發展出豐富的想法並傳達出來,讓個體或群體能投入到“假如”思維當中。各種資訊科技設備,為兒童高度的參與性創造了大量機會。資訊科技所營造的環境為兒童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包括自由的廣泛選擇、與他人合作、學中做與做中學、實現想法等。
 把握好資訊年代學生的四個關鍵特徵,正確認識並善用資訊科技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互聯網+教育”年代作為教師必須要思考的議題。去年三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期待“互聯網+教育”在總理前來澳門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在學校不斷得以深化和發展。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回到最初的起點

圖片來源:http://www.srssn.com/
myimg/article/560/1_uvpyp__.jpg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09月12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周日早晨的校園特別寧靜,回到石牌老校區,那個校門依舊沒變,校門是用石米批盪而成的,有四根柱子,中間兩根高一點,夾住一扇黑色大鐵門,兩邊各一扇小門,大鐵門上掛着“華南師範大學”六個紅字。1996年,我剛剛中學畢業,背着那個沉重的大背包,拿着錄取通知書,懷着對教育的使命、盼望與熱誠,走進師範之門。
 走進校門,總會不自覺地向右轉入前往地理系樓的校道,校道兩旁依然是那些排列齊整的白蘭樹,在師範大學種植白蘭,不僅因為花香沁人心脾,更因白蘭樹的高雅芬芳,象徵着師範生應當品德情操高尚,亦預示着華師人走出校門後培育賢才,桃李滿門。除白蘭外,還有高逾廿米、樹皮灰白鬆厚的白千層樹,小紅樓東側那幾顆特壯的白千層,在四十年代華師搬來之前就已在,是當年軍閥陳濟棠漂洋過海帶回來種下的,最老那顆已有七十多年的樹齡,見證了華師多個時期的重要變遷。白千層樹又名玉樹,佇立在校園的白千層,其層疊狀的樹皮就仿似一位玉樹臨風的老教師,時刻教育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並見證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
 校道接近盡頭的地方是地理系樓,抬頭一望,除了外牆曾修繕裝潢過之外,整棟大樓的基本格局和面貌仍是二十年前的模樣。我們一班108位好漢就在五樓那個大課室共度了四年大學的學習生活,學習學科知識,學習走上教壇,學習教書育人。
 系樓前有羊腸小路連接學生宿舍陶園北樓。陶園的“陶”是指陶行知先生,就是那位被郭沫若大師讚譽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著名中國近代教育名家。行知先生是我國進步主義教育的先行者之一,推崇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1919年行知先生發表《教學合一》,同年南京高師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不久為全國教育界所採用。
 母校創立八十多年來,雖歷滄桑,卻弦歌不輟。曾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的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先生1933年創立勷勤大學教育學院,五十年代遷至現址,至1982年改名華南師範大學,至今已發展成一所擁有石牌、大學城和南海三個校區,佔地三千多畝,專任教師近二千人,三萬多名在讀學生的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校名屢易而師範特色不改,校址數遷而辦學不輟。母校在服務港澳台教育發展方面,更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優勢,是最早在香港澳門合作辦學的內地高校,為澳門師資團隊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十年後的今天之所以重回母校,任務是向剛剛背着背包,拿着錄取通知書入學的新鮮人分享座談,與學弟妹們分享大學生活、教育理想、生涯規劃和專業發展。這次任務使我回到最初的起點,回想剛入華師門,以及踏出校門走上教壇的初心。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後首個上課日,寄語我們廣大的教師同仁,儘管秋去冬來,任由時間轉變,老師對教育的使命、盼望與熱誠的初心應當不變。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照顧學習差異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08月15日 澳門日報G04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extension.usu.edu/mln/
images/uploads/diversity1-1024x768.jpg

    曾經接觸過一些老師,慨歎現在的學生愈來愈難教,班內的學生學習差異太大。確實,學校教育,尤其課堂教學的開展,與十多二十年前相比,難度提高了。當教育系統的發展和進步,從精英化教育的取向走向普及化的教育體系,十多二十年前那個能上高中已不容易的年代,所呈現的標準、淘汰、篩選等特點,與當前這個強調教育權、確保教育普及與公平的年代比較,學校教育尤其課堂教學的模式,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達標式的能力要求、篩選式的紙筆測試,已然遠遠不能滿足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概念,亦已非只關注產出的學生能力和水平,現代的優質教育更多是指教育系統有沒有照顧好學習差異,不同能力的學生能否在教育系統中得到盡情的發揮。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幫助每一位學生達至全面均衡及適性的發展。要實踐這目的,學校的課程、教學和評核等環節就必須因應學生的不同能力和學習需要,給予適當的輔導和幫助,讓孩子多方面潛能都能得以充分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都清楚知道,我們教導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認知及情意的發展、學習方式、志向、動機,以至興趣及潛能上都各有不同。同時,形成學生學習差異的因素,還包括他們不同的智力因素、社會及經濟背景、學習經歷,又或是學習者與課程的配對等。基於此,所謂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其內涵並不是要把不同學生間的差距拉近,更不是要齊一孩子的能力或學習表現,最關鍵的,是要了解學生能或不能學得好的原因,從而找出適當的途徑,幫助他們學得更好。各類有關學生學習差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能力是多樣的,他們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學習方法和個人喜好,這些方式和方法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當一班學生在同一教室接受同一教學模式時,就會導致不同學生在學習時的表現與效果大相逕庭。
    由此,政府推動學校進行課程改革,內涵除關注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外,亦重視學生適性的發展和照顧學習差異,並提出透過學校規劃和開展各類的學習輔助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成功。
    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有研究提出,學校可從以下層面部署具體的策略:
    學校層面:訂定小班教學、課後補導、分組教學的學校政策和方法;
    學科層面:進行課程調適及統整,擬定不同程度的測驗工作;
    課堂教學層面:通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化程序學習、協作教學、分組課業、提升參與學習策略等都是有助照顧學習差異的教學模式;
    學生層面: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自學,教授學生學習技巧和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協助學生作好學習和生涯規劃。
    事實上,現在的學生並不是愈來愈難教,過去我們只是把那些不適應單一教學模式的孩子拒之校門之外。當前,我們強調以學生為本,我們重視學習權的保障,我們關注教育的公平和優質的普及,作為教師的我們就需要貢獻我們的專業,為每一個學生付出更多,以實現不讓一個掉隊的共同目標。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成長、成才、成功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05月23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stmarystelford.taw.org.uk/
SiteAssets/SitePages/Home/happy-children-700x430.jpg

    我們了解到,學生的心智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前一階段的發展是下一發展階段的基礎,因此學習的內容必須是具有連貫性的基本知識。完成幼兒啟蒙階段的學生進入小學教育階段,其腦細胞的發展已基本成熟,記憶力和理解力等智力發展,以至體格和價值觀等身心發展均處於最佳和最關鍵的狀態。因此,抓緊這個重要階段,為學生提供最適切、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在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學習能力,對其進入下一個階段以至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非常重要。
    由此,政府推動學校層面的課程改革,透過訂定課程框架,引領和規範學校更科學、更合理地規劃和設置學校課程,以讓學校提供予學生的學習歷程能更全面、更均衡,同時兼顧學生的個性潛能發展;同時,讓老師能依據小學不同科目的基本學力要求,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透過選用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為學生提供適性且多元化的學習歷程,為學生打下重要且影響其終身的基礎。
    我們明白,小學生需要學習甚麼固然重要,但如何習得更是關鍵,強調學習歷程的適性和多元,尤其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其習得的效果將是最佳,也能保持最久。因此,我們倡導老師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時,應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連結學習內容,讓習得的知識和能力可以應用於實際的生活。
    此外,小學的學習更要關注保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求知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小學生好學和厭學二者的分野,不在於學甚麼而是如何學。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務求讓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從單向聽講式的知識傳授,轉以更多的互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動手,並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表達他們的看法,亦只有如此,老師才能更及時知道學生是否已經學會。當學生的基礎知識穩固了,學習方法掌握了,孩子天性求知的觸角就會自然延伸,學習將不再局限於課堂和課本。
    為了讓學生能更愉快地學習,老師應有意識地讓有意義的作業取代浮濫的作業量,讓學生可以多花時間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及閱讀。同時,盡可能減少紙筆測驗考試,適當增加關注過程而非結果的評核方法,紙筆測驗也應適當減少背誦或記憶為主要題型,增加更多非背誦式的問答題、思考題去取代選擇題跟是非題,來了解學生是否已經學會。
    課程是學習內容的依據,教學是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內容以及學習過程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教師的專業素養,精心的課程設計,以及適當的教學方法,以發展學生潛能。我們期望透過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課程與教學的不斷變革和發展,提高教育品質,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搭建一個更寬廣的舞台。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教室一角

圖片來源:https://earlyyearsreflections.files.
wordpress.com/2013/10/grouping-images.jpg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04月25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前些日子有機會跑到小學教室一趟,了解到課堂教學在最近數年學校和老師的努力下已有相當大的轉變。以問題為本的小組學習模式、以閱讀和運用資訊科技促進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等,已經成為學校教育革新的主旋律。
    從今天的教室一角,我們可以看到課堂已經不是只關注教的課堂,而是一個真正體現到以學生為本的課堂。老師能夠對應課程目標,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和議題,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和分組討論,討論的內容則由老師從網上摘取資訊後,轉化為切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材料,透過資訊技術的運用,輔以各類延伸的閱讀。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提出、思考、歸納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課堂教學成為建構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環節,並成為發展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主要場所。
    十分認同一位教師前輩的觀點,她認為教育從來都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如是,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亦然。教改路上,作為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哪些傳統需要傳承,哪些弊端需要摒棄,哪些革新需要推動。唯在實現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傳承傳統、摒棄弊端和推動革新絕非一時三刻能夠達成的,立竿不能馬上見影,卻需要我們一步一腳印地逐步實踐和不斷積累。
    任何的教育革新,皆不可能因為政府教育部門某個政令又或學校校長某次校政的下達就能實現。當然,政府有責任為教育的持續發展指明方向,透過訂定適當的規範和指引,引領學校教育不斷因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作出適當的轉變;同樣道理,學校校長也有責任,在整體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下,因應學校的理念和特色、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領導學校教師及同仁,持續不斷地改進和革新教育模式。所以,無論是政府抑或學校,其目的和目標都應當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為我們廣大的學生創設一個更好的、更有助其發展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歷程,讓孩子成長、成材和成功。
    可喜的是,我們的老師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透過主動和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透過學校逐步建立起的教研制度,不斷積累和實踐了愈來愈多更有效和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我們的老師已經普遍認識到學校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對象是人,是學生本身。因此,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已經廣泛植根於各所學校。隨之而來,教師的課程與教學都能從研究如何教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理解學生如何學的層次。當整體教育目標更加清晰的時候,老師就能更準確地把握哪些知識、哪些能力、哪些基礎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這樣就能更準確地規劃好教學進度、選擇學習內容,課堂教學就能夠因應不同學生的個別需要和差異,運用更合適的教學模式、學習材料和評核方法。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今天的教室一角,已經可以看到大家過去的努力所累積的成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