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什麼地方值得一遊?」一位外國遊客問道。澳門人答:「我們有從美國來投資的,拉斯維加斯式的賭場酒店,可以一去;我們也有一間美式咖啡店在議亭前地,你也可以在那裡嘆咖啡。」外國遊客:「...。」
對於大多數來澳遊客,澳門只是一個賭場林立,沒甚歷史文化的小城。少部份可能會知道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了世遺名錄,亦有部份可能會略知澳門曾是中國對外貿易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但如果同樣的低認知亦普遍適用於澳門大多數年輕人時,我們就不得不好好思考一下。
澳門曾被稱為“天主聖名之城”,無數古今中外名人,包括利瑪竇、湯若望、孫中山、鄭觀應等亦曾在此留下足跡,與這個被稱為“濠鏡海”的地方結下獨特情緣。深入認識這個小城,你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不僅是睹城,更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每當我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澳門歷史,分析澳門社會現象、地理環境時。同學都是那麼的投入和集中,下課後仍不斷追問,甚至小息午休時仍在走廊間談論著時,你就會發現原來他們最渴望知道更多的,就是他們居住的這個小城。
從教育的「廣義」角度來說,套用單院長的說法,「鄉土教育」應包括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作與人的互動,從而發揮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因此,開展鄉土教育,我們不單要討論如何在「狹義」的教育中得到加強,更要重視全社會的參與。
現在,「媒體」已成為教育中重要一員,尤其是在信息發達的當下,教育如僅強調學校課程,顯然尚未足夠。況且現代教育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知識則通過更豐富的渠道,如網絡、電視電台、報章雜誌、書本等媒體,甚此家庭、社區去獲得時,傳播媒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成為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共同體。而鄉土教育的教材又是那麼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因此實施鄉土教育的主要場域應理所當然地從學校課程中擴張。
我們經常談到學校鄉土課程的「空無」,但社會及家庭教育中鄉土教育的「空無」更需重視。正如學校教科書一樣,我們的電視媒體幾乎被香港所壟斷。每日在電視劇、電影、電台中吸收的,幾乎都是香港人的價值觀,認識的都幾乎是與香港有關之事物。而自己生活的澳門,只能依賴外地介紹澳門飲食娛樂的節目。自己生活的澳門只能從第三者的角度,第三者的價值去認識。
不知是否澳門地方小的因由,新聞本就不多。與澳門直接相關之新聞,每晚僅有三五個。當然我並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聞大事,但我更樂見我們的新聞節目,可適當地省去部份已在香港電視中詳細報導過兩次的國際新聞,加入更多與澳門民生、經濟、風俗相關之新聞題材。亦外我難以理解電視台會在新聞節目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佛教節目的做法。凡夫俗子的我更希望在看畢澳門新聞後,更多地通過此一渠道認識澳門,例如時事討論、歷史檔案等。而不是多年前的外購韓劇、足球直播。盼望我們的電視媒體更多地負起鄉土教育之責任,而不是用公帑去播放收視率幾乎是零的節目。
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月29日 澳門日報文化教思F6版 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www3.icm.gov.mo/gate/gb/igallery.icm.gov.mo/Images/Heritage/OldPhoto/Macau/015X.jpg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世界遺產敎育
刻下社會人士都認同,應向靑少年大力推廣澳門的世遺知識,但如何推廣,卻語焉不詳;即使有人能說出一兩個構思,如編寫故事書、設計敎學方案等,卻是紙上談兵的多,具體落實的少,落實得有成效的就更少。這是因為申報世遺成功,新的社會形勢已向我們提出了一項嶄新的敎育內容——“世界遺產敎育”。
“世界遺產敎育”是一項有明確敎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主題敎育,當中旣有全球視野下的世遺保育概念,也有細微瑣碎的鄕土知識,其課程設置、敎學資源整合、敎材編寫、活動設計、敎師知識結構轉型等都有待進一步硏究。
要全面提高靑少年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認識,決不是出版一兩本小書,搞一兩項熱鬧的活動,辦一兩次歡愉的實地考察,就能達到目的。社會敎育現況已清楚地向我們傳達出,世界遺產敎育應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固定性的敎育內容,我們可以有宣傳式的轟動性活動,但更要有平實的細節敎育;我們可以有閃電式的一次性大型活動,但更要有細水長流的課堂敎學。
近年澳門雖然不斷有有識之士提倡加強靑少年對本土歷史與文化遺產的敎育,但就筆者寓目所及,尙未見有人將“世界遺產敎育”作為一個獨立且具有豐富內容的敎育概念提出來討論。世界遺產的保護涉及管理機制、法律、技術、資金、敎育、硏究等諸多領域,其中敎育是貫穿各環節的重要因素。因為對世界遺產的認知、保護、利用和傳播等,都要靠有理念、有知識、有技能的人去完成,也要仰賴對世界遺產有全面理解的社會大衆的參與和支持。
而這一切,都得透過敎育來實現。可以說,“世界遺產敎育”是世界遺產保護最為重要的動力和條件,所以在“世遺”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敎育”始終是個備受重視的議題。1972年誕生的《世界遺產公約》就強調“本公約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敎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本公約第一和第二條中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讚賞和尊重”。
後來公佈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吿》也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事實上,內地目前已把“世界遺產敎育”列為部分重點中學課程,更準備逐步在全國推廣,如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就已設置世界遺產敎育課程,並強調利用條件在各學科滲透世界遺產敎育、利用校園文化進行敎育。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要無愧世界與子孫後代,決不能使“世界遺產敎育”成為澳門又一項“空無課程”。
“世界遺產敎育”是一項有明確敎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主題敎育,當中旣有全球視野下的世遺保育概念,也有細微瑣碎的鄕土知識,其課程設置、敎學資源整合、敎材編寫、活動設計、敎師知識結構轉型等都有待進一步硏究。
要全面提高靑少年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認識,決不是出版一兩本小書,搞一兩項熱鬧的活動,辦一兩次歡愉的實地考察,就能達到目的。社會敎育現況已清楚地向我們傳達出,世界遺產敎育應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固定性的敎育內容,我們可以有宣傳式的轟動性活動,但更要有平實的細節敎育;我們可以有閃電式的一次性大型活動,但更要有細水長流的課堂敎學。
近年澳門雖然不斷有有識之士提倡加強靑少年對本土歷史與文化遺產的敎育,但就筆者寓目所及,尙未見有人將“世界遺產敎育”作為一個獨立且具有豐富內容的敎育概念提出來討論。世界遺產的保護涉及管理機制、法律、技術、資金、敎育、硏究等諸多領域,其中敎育是貫穿各環節的重要因素。因為對世界遺產的認知、保護、利用和傳播等,都要靠有理念、有知識、有技能的人去完成,也要仰賴對世界遺產有全面理解的社會大衆的參與和支持。
而這一切,都得透過敎育來實現。可以說,“世界遺產敎育”是世界遺產保護最為重要的動力和條件,所以在“世遺”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敎育”始終是個備受重視的議題。1972年誕生的《世界遺產公約》就強調“本公約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敎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本公約第一和第二條中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讚賞和尊重”。
後來公佈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吿》也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事實上,內地目前已把“世界遺產敎育”列為部分重點中學課程,更準備逐步在全國推廣,如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就已設置世界遺產敎育課程,並強調利用條件在各學科滲透世界遺產敎育、利用校園文化進行敎育。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要無愧世界與子孫後代,決不能使“世界遺產敎育”成為澳門又一項“空無課程”。
作者為澳門敎育硏究者 林發欽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1月15日副刊,文化教思專欄《鄉土教育》第二期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鄉土澳門
一個只有二十七平方公里,人口僅有五十萬,座落在南中國珠江口的一塊細小土地─澳門,四百多年來,東、西方這兩條文明文化大河在此處沖積成一片獨特的土地。受地理區位影響,使澳門在中國近代史以致世界史中一直擔當著重要角色。澳門近岸水深僅有兩三米,對於16世紀航海技術來說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優良港口,亦由於澳門位處東亞及東南亞中心位置的區位優勢,並於16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人逐步佔領。擁有獨特歷史文化背景和地理區位條件的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一個海濱小城,是國人走向世界的窗口,外國人進入中國的門戶,也是無數古今中外名人,如利瑪竇、湯若望、孫中山、鄭觀應等留下足跡並結下獨特情緣的地方。回歸後政府確立以旅遊博彩業為主體,相關行業協調發展的經濟策略,使澳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而經濟急速增長湧現出一系列的議題,諸如人力、土地資源,環境及城市規劃和發展等地理問題,都是近在身邊的鄉土教育題材,是提高學生愛國愛澳意識的基礎。
在眾多人的眼中澳門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但我們其實都知道澳門有著獨特文化及歷史,電視廣告亦不斷提醒我們澳門就是與別不同,但每當被問到究竟有什麼與別不同時,我們都似乎啞口無言。記得在學生時期學習課文“宋王台”,學習大嶼山獨特的海岸地貌。一個距離澳門六十公里的香港,在我青年時期是既陌生又熟悉。我似乎可以輕易說出一段香港發展史,甚至簡單分析香港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區位特點。知道皇后大道的歷史及城市區位卻連新馬路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此一現象似乎普遍存在於我輩及時下年青學生,這不僅是澳門媒體沒香港發達所致,更是由於長年來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都是香港、內地或其他地區的課程,我們使用的都是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區的教科書所致。我們似乎一直都在學習其他地方的文化和歷史,忽略了認識自己的家園,忽略了鄉土教育。
特首曾在零五年施政報告中提到要加快落實鄉土課程的設置,而確實在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遺名錄以及第三產業急速發展的今天,學校鄉土課程的空無將成為發展文化旅遊的阻礙,而且培養學生愛國愛澳情懷,必須要使學生認識澳門,才會關心澳門。亦只有知道澳門輝煌的歷史地位和地理優勢,才會以自己的家園為驕傲,有了關心和驕傲,自然就會自發產生由“愛鄉”而“愛國”的情感和行為。另外透過鄉土教育,可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熱愛家園的鄉土情結,使之成為一個熱心參與鄉土事務以提高公民素質。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真正土生土長的澳門居民只占不到三份之一,要使全體澳門居民都產生歸屬感,我認為突出鄉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月1日澳門日報副刊《文化教思》第一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