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高升大率與低高中入學率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10年12月27日澳門日報C12 文化教思版
  • 回歸十一年,澳門敎育得到較好的發展。特區政府推行十五年免費敎育,以及近年一直保持近八、九成的升大率,都是為人樂道的敎育成績。這是事實,値得澳門人驕傲,但與這些成果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低高中入學率。
  • 透視統計數字,我一直認為澳門極高的升大率,是由較低的高中入學率造成的。即是說,有大量的學生在高中階段離開了校園,仍堅持下來讀到高三的,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升讀大學。近年來,坊間一直津津樂道,澳門每年都有八、九成高中畢業生成功考入各地的大學,即澳門的升大率有八至九成。從統計上看,這是正確的,這是指在高中三年級當年學生人數中,有八至九成學生升上大學,卻沒有反映出升大人數佔澳門適齡學生總人數的比例。
  • 統計數字顯示,高中毛入學率從2006/2007學年的80.9%,下降到2008/2009學年的76.7%。“毛入學率”是指各敎育階段的學生人數佔該敎育階段相應學齡居住人口的比率,76.7%的高中毛入學率,代表每四個學生中,差不多有接近一個不再在高中就學。我認為,這是實行十五年免費敎育的澳門決不能接受的。因為這意味着,在社會高度重視敎育、政府大力投資敎育事業的情況下,還是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因各種原因離開校園,未能享受十五年免費敎育中的最後三年。普及中學敎育是全球敎育發展的最基本目標和趨勢,就連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也定下90%高中毛入學率的發展目標。澳門人口少,政府財政相對充裕,敎育環境理想,要提升高中毛入學率不應存在很大的困難。
  • 近年,我對高中入學率偏低的問題一直無法釋懷,因為以澳門這樣一個敎育社會,不應存在這樣的結果。我在不同的場合提出這個問題,有指是因部分學生在高中時選擇離開澳門往外地升讀高中,實際上並沒有失學。但這顯然不是主要的答案所在,因為不可能有那麼多學生有條件出外升讀高中。
  • 如果拿高中淨入學率看,問題就更令人擔憂,2008/2009學年只有49.4%。“淨入學率”是指各敎育階段的適齡學生人數佔該敎育階段相應學齡居住人口的比率,49.4%的高中淨入學率即是只有不到一半的適齡學生正就讀高中。但要注意,這個敎育指標在澳門並不實用,因為澳門留級率太高,許多高中學生已超齡,使淨入學率顯得特別低。但49.4%的高中淨入學率,卻正正反映出造成澳門高中入學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高留級率,挫傷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
  • 我一直相信,高留級率、高離校率,是造成高中敎育未能普及、升大率表面高企的主要原因。當下,特區政府正要規劃未來十年的敎育發展,提升高中入學率,讓更多適齡學生完成高中敎育,應是最基本的規劃目標。這個目標,也是社會重視敎育,培養經濟適度多元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第二節好課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12月14日澳門日報F04文化教思版

  1. 北京理大附中徐老師的“天氣系統”課,因為授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知識量豐富,與會者都認同是一節標準課。課後評述的意見大多認為這節課基本反映了內地不少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地理課堂:大量的敎學媒介,諸如地理影像、圖片、實驗等都被放進課堂,新課改推動的一些學生參與學習模式,亦能在課堂中得到落實。
  2. 負責第二節課的是澳門培正中學的周老師,赴會前,我們曾就該節課選擇甚麼課題、採用哪些模式開展課堂作過一些討論。周老師認為,北京學生基本功紮實,因此可在課堂中選擇一些拓展性的課題,讓學生掌握一些學會學習的能力。周老師在培正中學擔任地理科組長的工作,多年來組織並參與大量地理課外實踐工作,獲得不少寳貴經驗。因此,該節課選擇了“宇宙”作為核心主題。
  3. 課堂的開始,周老師向同學說明今天將敎會他們利用免費軟件Stellarium觀星。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對神祕而陌生的宇宙有一種求知的慾望,雖然剛完成了一節豐富的課堂學習,學生仍然被新課題吸引了。
  4. 大多數地理教學同仁都認識及懂得如何操作Stellarium 這個軟件。課堂上,周老師介紹及操作這個軟件,讓同學在熒幕中觀察及認識到不同天體的特徵。透過提問及回答的過程,掌握同學已具備的天文知識,以便不斷地調整學習內容;利用上拼拳頭的方法,讓同學知悉抑角的概念並掌握觀察天體的方法;讓有操作軟件經驗的天文小組組員上講台,尋找天體並講解天文知識。
  5. 整節課堂的設計,旨在激發學習動機,並通過同學的參與獲得知識及能力。比較北京徐老師的課堂教學,這節課並沒有看到大量的圖片、影像,沒有看到多種多樣的課堂模式,課堂的知識量當然遠不及徐老師的課。
  6. 雖然如此,但參與觀課的同仁都深刻體會到,這節課並非在演示敎師與學生的能力。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首先,周老師並非在敎敎材。本節課的內容雖然是天文知識(人敎版高中地理上冊第一、二節),老師卻沒有依足敎材的鋪排來開展課堂,而是利用電腦軟件的操作示範,將原來要敎予學生的知識重新組織及編排,反映老師具備了相當程度的“課程”能力;其次,課堂在於引起興趣,老師的示範與同學的參與。課堂設計雖然線性單一,卻能激發大部分同學的興趣。與會者都相信課堂完結後,同學都會回家下載軟件,嘗試自己在家中操作與學習。
  7. 一節好課的定義是甚麼?我想,如果大部分同學在完成課堂後,都能主動深入認識相關課題的話,不管你採用甚麼敎學模式與方法,都絕對能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敎育團體欠缺哪些支援?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10年11月29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1. 本欄十月四日《專業敎育團體缺乏支援》一文刋出,文友幸子於十月十八日發表《敎育專業社團組織的生存空間》予以回應,以為我是“呼籲政府關注專業人士的聲音,增加對敎育專業團體的投入”,因而建議“將敎育專業團體納入中華敎育會”,以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不管出發點為何,幸子的關心引發了我更深層的思考。
  2. 其實我所指的“缺乏支援”,主要不是指活動經費,因為我們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政策支持和行政輔助。為甚麼呢? 過去我曾在本欄透露,老師們為辦好一些專業敎育活動,不但要出力,更要出錢,其實不是“訴苦”,而是要“分享”。那一點兒金錢本來就不値一提,只是,積極參與敎育專業活動的老師,往往是學校的骨幹老師,工作本來就很忙,課餘還要壓縮備課時間和犧牲照顧家庭的時間來參與策劃全澳性的敎育活動,這種“出錢出力”的敎育奉獻精神才是我要分享的。或許是表達不好,才予人“訴苦”和“討資源”的印象。特區政府近年財政收入相對豐裕,對專業敎育活動較為支持,舉辦活動一般都可以申請到經費。至於許多活動入不敷出,是基於一些內部共識:善用社會資源,不濫申請,同一活動盡可能只向一個部門申請等原則所造成的。當然,這有點“咎由自取”,在資助文化盛行的澳門,沒有多少人會堅持這些原則。但無論怎樣,我要說明的是,作為一個有一定社會認受性的專業敎育社團,在今天的澳門,最缺的不會是經費。
  3. 敎育社團最缺的,其實是政策支持和行政輔助。這些東西,不能完全用錢來解決。敎育社團從社會屬性角度看,是澳門衆多社會團體的一份子;但從專業角度看,卻是大敎育系統的組成部分。不同專業屬性的社團,應該得到相關範疇公共部門的政策支持和行政輔助,以促進專業自主和專業發展。檢視澳門的現況,靑年團體、體育團體、文化團體等都有一定的政策配套支持(當然有待完善),但敎育團體卻不見有哪些具體的支援措施。
  4. 具體來說,老師參與專業敎育社團的組織和活動,有沒有相關的鼓勵措施?參與培訓能與將來的晉升掛鈎,參與全澳性的敎育活動策劃和組織能否也計算在內?政府有沒有為敎育社團提供共用的聯絡點和辦公室?政府能不能透過資源整合為敎育社團提供共用的行政輔助人員,以減輕他們在文書往來和聯絡工作上的負擔?星期六、日和公衆假期,敎育社團要開會大會,能否較易地找到合適的公共場所?等等。
  5. 以上就是我所說的“支援”,社會應該把敎育社團看成敎育系統的組成部分,認識到敎育社團得以發展,敎育專業才得以成長。我要強調的是,我提出這些問題,不是要為自己參與的敎育社團“討資源”,而是指出現時澳門敎育領域所為人忽視的一個盲點。而且,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認知,相信很多敎育界人士也有相同的體會。
  6. 最後,文友幸子建議“澳門中華敎育會轄下設立相關敎育專業的分會”,我認為是好事,可以促進敎育社團的多元發展,社會應該大力支持。至於能否“將敎育專業團體納入中華敎育會”,就不是我和幸子所能討論的了。因為,每個社團都有自己的宗旨、自主性和選擇權,外人不好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