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第二節好課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12月14日澳門日報F04文化教思版

  1. 北京理大附中徐老師的“天氣系統”課,因為授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知識量豐富,與會者都認同是一節標準課。課後評述的意見大多認為這節課基本反映了內地不少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地理課堂:大量的敎學媒介,諸如地理影像、圖片、實驗等都被放進課堂,新課改推動的一些學生參與學習模式,亦能在課堂中得到落實。
  2. 負責第二節課的是澳門培正中學的周老師,赴會前,我們曾就該節課選擇甚麼課題、採用哪些模式開展課堂作過一些討論。周老師認為,北京學生基本功紮實,因此可在課堂中選擇一些拓展性的課題,讓學生掌握一些學會學習的能力。周老師在培正中學擔任地理科組長的工作,多年來組織並參與大量地理課外實踐工作,獲得不少寳貴經驗。因此,該節課選擇了“宇宙”作為核心主題。
  3. 課堂的開始,周老師向同學說明今天將敎會他們利用免費軟件Stellarium觀星。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對神祕而陌生的宇宙有一種求知的慾望,雖然剛完成了一節豐富的課堂學習,學生仍然被新課題吸引了。
  4. 大多數地理教學同仁都認識及懂得如何操作Stellarium 這個軟件。課堂上,周老師介紹及操作這個軟件,讓同學在熒幕中觀察及認識到不同天體的特徵。透過提問及回答的過程,掌握同學已具備的天文知識,以便不斷地調整學習內容;利用上拼拳頭的方法,讓同學知悉抑角的概念並掌握觀察天體的方法;讓有操作軟件經驗的天文小組組員上講台,尋找天體並講解天文知識。
  5. 整節課堂的設計,旨在激發學習動機,並通過同學的參與獲得知識及能力。比較北京徐老師的課堂教學,這節課並沒有看到大量的圖片、影像,沒有看到多種多樣的課堂模式,課堂的知識量當然遠不及徐老師的課。
  6. 雖然如此,但參與觀課的同仁都深刻體會到,這節課並非在演示敎師與學生的能力。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首先,周老師並非在敎敎材。本節課的內容雖然是天文知識(人敎版高中地理上冊第一、二節),老師卻沒有依足敎材的鋪排來開展課堂,而是利用電腦軟件的操作示範,將原來要敎予學生的知識重新組織及編排,反映老師具備了相當程度的“課程”能力;其次,課堂在於引起興趣,老師的示範與同學的參與。課堂設計雖然線性單一,卻能激發大部分同學的興趣。與會者都相信課堂完結後,同學都會回家下載軟件,嘗試自己在家中操作與學習。
  7. 一節好課的定義是甚麼?我想,如果大部分同學在完成課堂後,都能主動深入認識相關課題的話,不管你採用甚麼敎學模式與方法,都絕對能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