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權宜之計與新瓶舊酒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8/17/content_1454808.htm

    本期以戰疫後的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作為主題,嘗試看看我們可否藉此教改契機,進一步推動澳門學校教育的發展。

    權宜之計?

    疫情發展至今,我們基本都已經有與病毒共存一段相當時間的心理準備,而實施了數月的停課不停學,教育行政當局、學校、老師,甚至家長和學生都能迅速地回應突如其來的轉變,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此種事前未有周全規劃的權宜之計,仍然有必要進行制度上的轉變和革新,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疫情與生活共存的將來。

    不難發現,此次停課不停學,除了科技應用手段外,更深層次的是課程、教學與評核模式的轉變。原來坐在教室,分階段分級分班的學生,以及按科目、課節、教材、進度、測評的課堂基本模式,卻一下子成為了在家學習最大的障礙。自覺學習的學生失去了課堂和教師依靠之後,學習的目的、任務和進程變得模糊,也難以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效。缺乏主動學習能力的學生,突如其來的“自由”如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白白地真空了數月寶貴的學習時間。幸好,澳門的疫情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地得到控制,中小學亦在暑假前的個多月前恢復上課,停課不停學對學生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尚未凸顯。

    新瓶舊酒?

    問題出在哪裡?所謂停課不停學,如果只是新瓶舊酒,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小三乙三十位學生分別在家中,在星期二上午十一時一起利用家中的電腦,透過視像軟件觀看在電腦另一端的常識科老師講授四十分鐘光合作用。”對於舊瓶新酒,二月份光明日報刋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似乎也很不客氣:“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作為核心資源的課程學習資源,還大多是從過去的一師一優課資源庫裡小量選出來的,一師一優課平台的優點是規模大,缺點是利用率低,因為同質化嚴重,且過於規範和傳統。學生用了新的學習技術,換了新的學習環境,然而碰上的還是那個熟悉的面孔,不變的內容,老套的調調,對追求新奇的學生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其感受可想而知。”

    可見,資訊技術應用能應對在家學習平台的難題,但如果不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去重新築構一個對應的學習模式,並進一步發展並重組成一套教育方案,把這瓶只用資訊技術包裝的舊酒,喝下去恐怕只會白白地吐出來。

    老實說,新酒應該是甚麼酒,筆者也沒有肯定的答案,但既然是新事物,提出來給大家一同參考討論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下期,將嘗試結合一套剛好在一百年前提出的教育計劃(由海倫派克赫斯特(Helen Pa-

    rkhurst)於一九二○年前後在美國麻省道爾頓鎮創立的道爾頓教育計劃(Dalton Plan))作為疫後在家學習的建議方案。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五)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線上線下學與教的新常態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8/03/content_1451416.htm


    半年的戰疫至今,總結全球專家的基本結論可知,這個新冠病毒將有一段很長時間與人類共存,因此不管你願不願意,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線上線下學習將成為學與教學的新常態。是以,革新教學思維、轉變教學理念,運用教育專業知識應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才能更好地協助我們的學生應對這個突如其來而且揮之不去的挑戰。

    平情而論,之前提到的所謂革新與改變,都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利用資訊科技突破學與教的時空限制,運用合宜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成效,都是近十多年澳門開展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方向,這次疫情的出其不意,學校和老師們卻能如此反應迅速,相當一定程度與過去一段時間內,政府、學校和教師在包括硬件(資訊設備)投入和軟件(專業發展)優化兩者的多年積累相關。

    小城這半年停課不停學實施在家線上學習之後,不論是老師仰或學生,應用電腦、手機等資訊科技在線上進行學與教等,應該不會再有太多技術上的問題。關鍵是這種線上線下學習方式,只是一種應對疫情的權宜之計,還是能借此勢發展成一種補充課堂教學不足和限制的教學模式,將是上至政府下至老師都要思考的新教育議題。

    政府方面,應積極推出政策措施盡力縮窄學生家庭之間、校與校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即為疫後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包括:(1)投入資源支持學校、教師和學生家庭購置或更新硬件設備和上網服務,確保師生具備條件進行在家線上教學。(2)定時匯集優質的線上學習資源,可考慮在教學設計獎勵計劃中增設新項目,鼓勵老師運用線上教學的策略製作各級各科的線上學習資源,並透個建置網上共享平台讓師生隨時隨地進行有效的線上學習。(3)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具體可包括實務的資訊技術應用培訓,為教師開展線上教學相關策略和技巧培訓,以及開展有關線上教學的經驗分享會等。

    學校和老師方面,應因校制宜,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課程安排與教學管理機制,包括:(1)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採取不同的混合教學課程方式,加大對教師合作、學生管理、資訊科技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與培養學生線上線下自主管理與協作學習的綜合能力。(2)應予制訂相應預案,使得師生能夠具備隨時切換為線上教學的應對能力。(3)推進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日常深度融合,透過校本教研機制,加強有關資訊技術中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啓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線上線下作業設計,逐步發展自適應智慧學習系統,實現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方案,體現“評價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評核理念,將嵌入式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數據的採集、分析和反饋,全面、及時地促進學與教的改進。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四)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線上學習策略

    上期提到,我們熟悉的學校教育,大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就是通過標準化的課程與結構化的教科書,透過一致的教學進度和考試評價,為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積累知識。而線上學習教育對比而言,應當具有與之不同的時空、組織、主體、資源與評價模式,才能發揮線上學習獨有的教學優勢。

    楊曉哲教授提出,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分別有以下的特點和優勢:

    1. 課堂教學交流更密切,線上學習時空更靈活。

    2. 課堂教學組織關係更穩定,線上學習教學主體更多元。

    3. 課堂教學教學資源以教材為主,線上學習電子資源較為廣泛。

    4. 課堂教學採取紙筆階段性評價,線上學習側重嵌入式評價。

    從上面提及的可以看到,只要充分認識兩者的優勢和限制並加以發揮,這次疫情的挑戰,將為之後課程改革迎來進一步提升教育品質和成效的絕佳機遇。

    總結這段時期不同地方同仁開展線上教學的經驗,使我們都明白線上教學不單純是老師和學生利用資訊科技手段的教學實踐,而更重要的是,老師應該更多發揮其教育專業素養,在實現線上學習的同時,把關注點落在充分發揮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的功能。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主要涉及心理投入活動,這種活動的機制是在學生容量有限的記憶中進行,當中,學生的原有基礎知識對其進一步進行學習和加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線上教學要實現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有需要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上述機制採用相應的策略。其中,比較需要關注的是學生心理投入的學習活動。

    所謂心理投入,是日是學生在學習期間為達成學習目標而採取的心理活動。例如指引自己注意在相關重要內容上,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繫,以及構建出新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等。因此,線上學習要採用相應策略以引發學生的心理投入活動。其中的一種方法是,在線上學習呈現的教學內容中,適時加入可以通過點擊等方式以讓回答問題,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將有效且明顯地引發學生心理投入活動。如:“這一概念的還有哪些例子?”“這觀點與上一部分講的觀點有何異同?”“這裡學習的內容與以前學過的內容有何關聯?”對諸如這樣的問題,學習者要回答就必須執行上文提及的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構建新知識內部的邏輯聯繫等心理投入活動。

    另外,針對學生有限的記憶容量,第一種策略是“剔除”,即刪除在線學習中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文字、圖片、動畫、短片、音頻等內容。第二種策略是“分隔”,將較長的教學短片分隔成若干較短的片段後逐一呈現。第三種策略是“卸載”,要求學生在觀看連續播放的直播時做筆記,以便將相關的在線學習的內容卸載到外部儲存媒介上,從而減輕工作記憶暫時保存和加工信息的負擔。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三)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理念轉變和範式轉移


    經過數月的停課不停學,不少學校和老師已在線上教學方面獲得了一些突破。一些比較傳統的學科,或是過去較少採用資訊科技的老師,意外地因為這次疫情,加快了資訊科技改進課堂教學的發展步伐,使沿襲百多年的傳統學校課堂教學模式打開缺口,讓我們看到了從未看到過的可能性。
    而使人更欣喜的是,這個起初較被動的課程“改革”,經過多月來學校和老師經驗的累積、方法的嘗試、成效的檢查和模式的改進,一定比例的老師已從開始時被動的無奈與失敗的焦躁中,逐步走向主動的更新改進。從開始時應用資訊技術的手忙腳亂,傳統備課方法與實際線上教學的不似預期,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可控性降低的情景,透過不斷的改進使教與學效能回復到一定水平。
    從疫情發展至今,不同國家的抗疫資訊都使人認識到,此時此刻的我們都要有與病毒共存一段時間的心理準備。全人類往後無論是經濟活動、人際交往、衛生意識等都必然發生改變,這段時間我們漸漸習以為常的不正常生活和學習模式,將成為今後的新常態。因此,總結這數月以來線上學習的經驗和成效,去蕪存菁,並積極將其發展成能持續發展的線上線下融合式學習長效機制,將目前仍然零散、無序、隨意的線上學習經驗,整體成若干可操作的體例並發展成一套能長期運作的體系,將是戰疫後課程發展與改進的重要工作。
    這次停課不停學的經驗中,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線上學習完全不同於課堂教學,一些在課室有效的教學模式,搬到線上學習後成效可能變弱甚至產生反效果;一些我們認為在學校中理所當然的傳統和規範,搬到線上學習就會完全失效。例如,現代傳統學校由教室和課表組成,受這時空所限,原本完整的知識體系,無可避免地會被割裂成不同階段、不同科目、不同進度:“小學三年乙班的三十位學生,在星期二上午第四節,在課室裡由一位老師教授常識科的第十課光合作用。”
    如果只是將這模式搬到線上學習,情景就將會是:“小三乙三十位學生分別在家中,在星期二上午十一時一起利用家中的電腦,透過視像軟件觀看在電腦另一端的常識科老師講授四十分鐘光合作用。”這樣我們就不難想像,與在課室上這一課比較,成效必然大打折扣。也正因如此,老師必須要因應線上學習的特點,徹底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才能發揮到學與教的成效。
    我們經常說教育改革不是方法而是理念的改變,因此,在論及具體方法之前,老師們也有需要先作理念的轉變和範式的轉移。學習科學告訴我們,學習的發生地點是在自己的腦子中,因此真正的學習必須要讓學生成為自為、主動的學習者。誠如程介明教授指出:“關鍵的還是教學的基本信條:是否相信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有沒有這種信條,安排出來的線上教學會很不一樣。沒有對學生的這種信任,仍然希望一切都在監控之下,學生就肯定不會主動學習,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空間。”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二)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線上線下融合式學習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6/22/content_1442490.htm
    經過差不多五個月的停課,對於很多老師和學生來說,五月底的復課既是期待也是挑戰。在老師的角度,需要考慮尚餘的一個多月應該如何調整課程進度,檢視停課期間學生的學習進展,平衡不同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重新規劃這一個多月的學習內容。而經過了數月停課的學生,能恢復同學間的如社交活動固然是值得期待的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個多月重拾課堂學習的心情,畢竟學生或許已習慣了在家學習的自主性。相對而言,課堂學習更多着重效率和進度的一致性,因此,疫後復課於教師或學生而言,都是需要一定時間去調整和適應的事。
    這次疫情對全世界影響深遠,不僅各國經濟受到重創,國與國之間的各類交往接近停頓,更深遠的可能是全球化時代在疫後將有可能面臨深刻的轉變。而大多數城市先後停工停課對抗疫情擴散,卻使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得到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飛速發展,不少的商業活動已在思考疫後利用在家工作,減少辦公室租金開支的同時,甚至透過互聯網在家工作的模式,以跨國的形式聘用員工。“宅”經濟包括網購、在線醫療等模式的興起和廣泛使用,都加速了人力資源和商業經濟發生更深刻的改變。
    當前,人類活動已進入跨越時間和空間隔閡的新時代,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在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認知的學校,就是把一群學生集中在課室,利用白天數小時內老師教授知識的地方。因為學習時空的限制,教育者必須將學生須獲得的素養,透過“課程”有系統地“分割”成若干連接科目和時間組成的課表,以確保學生在“學校”有限的“課時”內獲得最有“效率”的“輸入”。
    上面在引號內提到的概念,儘管大多數教育者都認同並非有助素養習得的最佳模式,但學校的確因受“時”“空”的限制,而無法獲得最大的效能。因此最近二十年各國提出的課程改革與發展,很多時候重點都無可奈何地落在學科分合的爭議和課時長短的爭奪。其中,二○○七年“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
    room)的興起,即為一種嘗試衝破學校“時”“空”的限制的一種學習模式改革。但儘管如此,受傳統“學校模式”的影響,這種超越時空的學習模式在這十多年來都未有得到較廣泛的重視和應用。Flipped classroom更多只成為一些學校已進行課程改革的口號式和表面化的教改名詞,情況就如同一些學校把STEM看成一個新的科目去設置一樣。
    一場疫情,使線上線下融合式學習成為可能,全球各國的老師都在這幾個月的在家學習中掌握了應用資料技術的能力,有關在線學習的教師培訓如雨後春筍開展,筆者在這幾個月就分別參加了數個於不同地方有關在線學習的研討活動,專業發展可以完全打破“時”“空”的限制。下期即嘗試整理有關線上線下融合式學習的要點和經驗與各位分享。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一)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戰疫中的課程思考(四)


    上期提到,UNESCO指出ICT應用是緩解停課危機的有效手段,但同時強調“教師在教育中不可取替的作用”。此次全球大範圍的停課,要將對教育品質和公平的影響減至最少,重點仍是教師的專業水平,尤其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認知水平與實施能力。
    沿自十七世紀中葉,以班級授課制和學科課程制為核心的現代學校的模式已實施了數百年。近十多年隨着資訊科技的高度普及,教育界持續致力探索不同的模式去突破現代學校模式的限制,並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無論是澳門,仰或在我們鄰近的地方,仍有不少老師會抱怨設備不足影響了他們的教改成效;仍有一些學校領導的關注點集中在先進設備的改善,卻忽視了教師在課程與教學的專業能力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幫助。
    這次全球範圍的停課,UNESCO將他們的關注點集中在欠發達國家和弱勢群體上。發達國家或地區即使在ICT普及和應用上有比較優勢的基礎條件,面對停課仍然有其限制及挑戰,那些為數不少的欠發達國家面對的挑戰更為嚴峻。聯盟成員,UN難民署特使Angelina Jolie在三月的會議指出:“我們必須改善分享經驗的途徑,並幫助最脆弱的民眾,無論他們是否擁有訪問互聯網的條件。”因此,聯盟向各國提供的支援方案,包括了高技術、低技術,甚至“無技術”的方案,幫助各國實施符合國情的遠程教育。
    東非國家肯亞,作為全球其中一個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率先(目前已有四十二個非洲國家加入)在聯盟線上或線下學習平台分享該國的遠距學習方案。肯亞課程發展研究所(KICD)向全國各校提供了電台廣播各級各科的錄音課堂。錄音內容並非簡單地將一節課進行錄音播放,而是按教學單現和主題進行設計,並由老師及學生進行錄音,內容由淺入深,條理清晰,省卻了課堂師生互動環節,而把時間集中在知識建構上。可以看到,就算是最低技術的遠程教學方案,重點仍是課程教學的設計,老師不可能都是ICT的專家,但老師絕對也應當是課程教學專業人士,老師的能力高低不在於能否展現一節高科技課堂,關鍵仍是只有老師才知道如何讓學生學到,讓學生學好。
    三月三十日國家教育部發佈《二○二○春季學期中小學教育工作通知》,內容列出了十二點的工作要求,其中提到要做好銜接工作,指出復課後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診斷,制定教學計劃做好銜接,確保都能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教學。同時提到,總結線上教學經驗,搭建常態化的線上學習平台,供學生自主學習選擇使用。
    澳門學校的課程改革工作在過去十年完成了階段性的工作,下一階段,線上線下互補的課程與課堂教學改善方向,應考慮作為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核心之一。藉着此次停課帶來的契機,總結經驗和整理資源,並在此基礎下,保持停課隨時再來,甚至可能更長的思維,去建構一個全方位、全時間、全地域的線上線下課程教學體系,促進澳門教育高品質和高公平的持續發展。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戰疫中的課程思考(三)

    上期提到,全球至今已有近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地區停課,影響全球九成學生,關注到停課所能帶來的教育品質和教育公平的影響,UNESCO因應並召集全球的合作夥伴組建成全球教育聯盟,分享經驗並共享資源。
    此次全球範圍的停課,以及隨之而來較長時間的在家學習,正考驗各國各地教育在遠距學習,尤其是ICT教育的準備程度。
    北歐國家芬蘭,遠在十多年前(二○○九年)就已成為全球首個立法規定全民享有寬頻上網權利的國家,法例甚至還規定了最低上網速度。目前,芬蘭已有百分之九十五人口的上網比例,是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二○一七年十六歲以上平均一人有三點二台可以上網的工具。這次疫情導致的停課危機,芬蘭全國遠程學習的條件和其他國家相比,應該佔了很大的優勢。但儘管普及率很高,芬蘭學校在應用資料科技方面進展仍然比較緩慢。此次的停課更凸顯了相關的問題。
    儘管芬蘭教育理念被公認領先世界,但在芬蘭的課室中並不容易找到時髦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甚至電腦或者其他“時興”的智能設備都欠奉。芬蘭教育認為對學生的輸入量愈少愈好,學生極為有限的注意力與其浪費在電腦輸出的模擬信號上,不如交給面對面的老師。
    因此,芬蘭目前仍有不少小學一至九年級沒有在課堂配置電腦設備,沒有提供網上個人帳戶或網上學習平台的學校也不是少數。三月十六日全國停課後,大多數在家學習模式仍是將書本和工作紙帶回家,只有很少數的學校遠距課堂,能讓學生上網自主學習,從而無法達到溝通討論和即時給評語的效益。由於芬蘭過去都不鼓勵(甚至禁止)佈置學生作業,加上老師都習慣了每天四小時,採用跨科教學主題中心的不分科教學,師生互動和建構學習在此時反而成為了在家學習的一大障礙。在首都赫爾辛基一所頗有名氣的國際學校,在國家宣佈停課後用了三天的時間緊急搭建學校的遠距學習平台,並成為少數芬蘭提供遠距平台的學校之一。
    回看澳門的情況,本版曾有學者專文梳理了OECD去年十二月發佈的PISA 二○一八調查數據,指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學生可在家中上網;近百分之九十本澳學生有瀏覽網頁及使用電腦做功課的經驗;到學校網站檢查通告、以電郵或社交網絡與同學溝通、向老師提交功課,有經驗的學生比例亦超過百分之五十。儘管澳門ICT教育仍有進步空間,但比較起上面提到的芬蘭,停課不停學的條件要好得多。
    當然,誠如UNESCO在此次停課危機中提到,ICT是緩解問題惡化的有效手段,但同時強調“教師在教育中不可取替的作用”。因此,條件好壞並非在家學習的關鍵,要讓學生在家仍能不停學,專業的老師是否掌握課程質教學專業知識和能力,比科技或設備的支持,更為關鍵。
    而這次疫情導致的停課危機,或許就是一次教育進一步改進的契機,且看我們能否把握到這個契機,轉危為機。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戰疫中的課程思考(二)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4/27/content_1430449.htm
2020 4月27日 星期

    上期提到,UNESCO因應全球疫情召集合作夥伴組建的全球教育聯盟,為各國停課不停學提供平台和資訊,讓各國藉此分享經驗,共享資源。
    聯盟提到,學校哪怕只是短暫停課,亦將為教育體系甚至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停課導致授課時間縮短,影響學習效果。同時,當學校停課亦會影響教育的整體表現。學校關閉還會引發其他較難衡量的損失,例如為家庭帶來不便並使生產力下降,因為家長難以兼顧工作職責和兒童看護。停課還會加深教育不平等: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往往受教育程度更高,並擁有更多資源,用於填補學習空缺並為不能上學的兒童提供課外活動。教育品質和教育公平,成為這場戰“疫”中教育部署必須考慮的要素。這不僅是國家或地區範圍內的品質與公平,國與國之間的條件差異,也將影響全球教育的品質與公平問題。
    內地在這個議題上,在政府加大統籌及推動力度,並由於過去多年累積的基建基礎,似乎比不少國家先走了關鍵一步。一些國家在此問題上,則顯得有點措手不及。
    疫情在歐洲爆發後,英、法、德等歐洲各國都紛紛停課。北歐的芬蘭確診人數亦在三月十一日開始持續增加,十三日芬蘭校園氣氛緊繃,學生和老師的出席率亦創歷史新低。事源芬蘭政府還在前一周在媒體上指出讓學校和市民準備停課,老師和學生亦已將存放在學校的書本帶回家中,眾人都期盼十二日晚上內閣會決定停課,十三日早上卻通知維持原狀。市長指出,教育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不能隨便停課,停課反而會令醫保系統產生問題,從事醫療工作的父母會因停課需待在家裡而無法支援醫療系統。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停課的決定很大程度是因為芬蘭的《基礎教育法》。《基教法》保障義務教育和享用免費午餐的權利,義教階段孩子必須完成指定學時,法律也不承認遠程學習的學時,教育部堅持一定要學生到學校才算學習。當然,這狀況隨着疫情往後的進一步擴散,以及家長表現的不滿情緒,政府最終於十六日作出停課的決定。
    現在我們都知道,疫情控制不容片刻的延誤。澳門政府在首宗輸入性確診出現後,隨即果斷地宣佈一系列嚴控的政策措施,“穩民心,控疫情”兩手抓,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和高度的稱讚。
    缺乏果斷的政策決定,教育制度和法規執行欠缺靈活性,在疫情面前,很可能就是人命的失去和疫情的失控。此次戰疫,考驗的不僅是醫療體系和技術,更多的可能還是政府決策和市民的配合。無疑澳門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絕對值得稱許。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一百八十個國家地區停課,但停課之後如何做到不停學,還將考驗各國的ICT教育體系建設的準備程度。當然,ICT只是工具或手段,學習成效高低關鍵還是要看如何做到“不停學”的課程設計。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戰疫中的課程思考(一)

2020 年 4 月 13 日 星期 一

    首先,祝願各位讀者身體健康。在過去一個多月,澳門在此次戰疫中,無論是社會、政府和市民,又或是學校、老師和學生,都發揮了全民同心的戰疫意識。政府一系列及時的措施,市民都配合同心抗疫,而學校儘管面對前所未有的長期停課,老師都努力透過不同的遠程學習工具,盡力確保學生能在停課的困難下,仍能持續學習。
    隨着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目前(截至三月三十一日)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已有一百八十五個國家地區先後實施了停課的措施,近百分之九十學生受到停課影響。
    三月十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
    SCO)與七十三個國家召開了一場全球視頻會議,並於二十六日召集國際組織、民間社會和私營部門合作夥伴組建“新冠病毒全球教育聯盟(Global Education Coalition)”,以確保受影響的各國兒童和青年能夠通過其他渠道繼續學習,努力做到停課不停學(Learning Never Stops)。
    視頻會議與會者包括二十四名教育部長和十五名副部長。而上述組建的教育聯盟將利用高科技、低科技和無科技方法提供技術援助,制定和實施包容性遠程學習解決方案;同時,建立實踐社群,供有關各方交流經驗、提出問題和尋求支持;整理及推薦一份免費網上數位教育資源清單,供各國政府、學校、教師和家長使用,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匯總各國的線上或線下學習平台,分享各國實際經驗和資源。教育聯盟將持續建立與各國的夥伴關係,增強各國家能力並保障遠程學習的供應。同時對全球全國學校停課情況和受影響學生人數進行全球監測。
    教科文及時組建的聯盟及其提供的平台,使全球各國都可以協作互助,分享經驗和共享資源。例如,比較早期實施停課措施的中國內地,隨即(二月初)發佈了若干份指導意見和工作通知,開通了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組建了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生停課不停學提供支持和服務。上述平台內容包括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課程學習、生命與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經典閱讀、研學教育、影視教育、電子教材等十個版塊。其中課程學習模塊,是從近年來全國開發的課程資源中擇優選取,並根據需要由北京等地的骨幹教師補充錄製。除老師和學生們可使用平台外,該平台上的資源還向大眾開放,該平台可供五千萬學生同時在線使用。
    上述景象可謂史無前例,估計全國約有一點七億學生可以藉此進行遠程學習。內地在線教育體系正在高速拔地而起,有專家估計在此期間累積的資源和經驗,對往後的ICT教育發展提供了火箭式的推進,甚至由此將改變學校教育的固有生態。
    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影響了人類健康生命及全球經濟,持續的停課亦將考驗各國各地教育體系的靈活性,尤其考驗各地過去資訊科技教育基礎建設的成效。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公平和卓越(二)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3/16/content_1421330.htm
2020 3月16日 星期

   承接上期議題,澳門自二○○三年起三次參與PISA測試,素養成績儘管並不理想,卻由於回歸十年加強制度建設及資源投放,使得澳門教育實現了不讓學生因社經地位差異而影響學習成功的成就,澳門不少社經弱勢家庭的學生,並沒有受制於自身家庭的社經逆境影響,無論家境貧富都有可能達致學習成功,並取得PISA有關教育公平冠絕全球的稱譽。
    實現教育公平之後,下一步便應是追求卓越。從往後三次PISA測試(二○一二、二○一五及二○一八)成績,我們可以看到澳門學生在學習成效上發生重要轉變。三次測試各項素養成績逐次提升,至PISA二○一八,澳門十五歲學生在三項素養的平均表現均顯著優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得分僅次於內地四省市和新加坡,世界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澳門三次得分是逐次提升,而OECD平均成績卻是逐次下降,澳門與OECD平均水平差距不斷擴大,這一定程度說明澳門教育正朝正確的路向持續發展。同時,澳門學生三個素養均達到PISA基準水平的比例,世界排名第二;性別差異收窄,男生在數學素養的進步幅度是女生的二點五倍;此外,OECD更指出澳門是唯一一個教育質量持續兼快速進步的國家/經濟體。以上的描述,表明了澳門教育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實現教育卓越。
    二○一○年,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公佈了一份探討全球各教育體制如何持續進步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教育體制正從“優良”步向“卓越”的階段。麥肯錫的報告將新加坡教育的穩健發展歸功於四個原因,包括在適當的時候針對環境和時代需求做出改變、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有序培育學校管理人才,以及新加坡穩定的政治環境。上述報告還調查了另外十九個教育體制,而得出的結論亦呼應了麥肯錫公司於二○○七年出版的《世界一流學校成功的秘訣》的結論:關鍵在高素質的教師 。
    自二○○九年起澳門教育的第二個十年,在教師專業方面,藉着二○一二年頒行的《私框》,加大力度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大幅提升教師薪資水平、降低教育任教節數、強化學校領導管理水平,使這十年教師的地位及水平得以提升。同時,在確立教師制度優化教學條件的基礎下,穩步推動以提升學習成效,關注全面均衡,兼顧個性潛能發展的課程改革:開展課程發展先導計劃、深化課改培訓,並於二○一四年以來,先後頒佈《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行政法規及各教育階段各科目的基本學力要求批示,向學校提供課程指引及組織系統的教研活動,使教師們能借助課程改革發揮其專業素養,推動學校教育水平及質素的提升。
    提升教師專業、推進課程改革,是澳門教育達至卓越的重要基礎,而PISA二○一八的結果,即為全體澳門教師多年努力的一張亮麗成績表。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公平和卓越(一)

2020 年1月13日 星期一

    從二○○三年起,澳門十五歲學生開始參與PISA測試,二○○三、二○○六及二○○九年三次的測試成績並不理想,當中的閱讀、科學及數學三個素養,除數學素養成績能保持外,科學素養成績有所有下降,與OECD平均水平收窄,而閱讀素養成績更連續下跌至低於OECD平均水平。
    自特區成立至二○○九年這十年,澳門教育正值教育制度建設、教育資源逐步提升,教學條件持續改善的階段。二○○六年頒佈實施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為澳門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綱要法》的實施,更進一步促使教育資源投放的按序增加,此前,非高等教育公共開支一直徘徊在十多億澳門元左右,此後,非高等教育公共開支每年平均持續增長16%,至最近的財政年度開支相比二○○六年時,已有近六倍的增長;當中,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實施、小班教學的推動、優化班師比資助計劃的支持,以及教育發展基金的設立並對學校發展的扶持,使學校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上,皆是使得澳門教育公平得以確保並優於國際的重要舉措,參照多輪PISA測試可見,澳門學生的“社經坡度(包括社經坡度與素養表現的強度和社經坡度線的斜率)”遠比OECD平均和大部份國家/經濟體為低,顯示澳門學生素養表現與社經背景的關聯程度低,亦即表示澳門是學生素養表現最不受社經文化地位指標影響。一般而言,較高社經文化地位的學生,因為能夠獲得較多的教育資源和機會,通常有較優秀的學業表現,而較低社經文化地位的學生,學業表現則相對較差,上述的PISA結果指出澳門是在所有參與國家/經濟體中關聯程度最低,顯示澳門的教育公平做得相當不錯。
    此外,同時,澳門學生“社經文化地位與學業抗逆比例(包括國際和本地學業抗逆生比例以及關鍵能力學業抗逆生比例)”均遠高於大部份國家/經濟體水平,反映了澳門不少社經弱勢家庭的學生,並沒有受制於自身家庭的社經逆境影響,反而在學業上取得不俗的成績,澳門學生無論家境貧富,都有可能達致學習成功。
    “不讓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問題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核心理念和方向,作為經濟發展持續良好的澳門特區,教育發展的着眼點當然不止於此,澳門教育發展的第一個十年,即能在人人有書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教育改變命運的理想願景。“不讓學生因為社經地位的差異而影響學習成功”,是第一個十年澳門教育的成就,而更重要的是,隨後的第二個十年,這個成就能在追求教學成效卓越的同時始終保持,為澳門學生提供了持續優質且公平的教育機會。
    下期將進一步描述第二個十年,澳門教育實現追求教學成效卓越的主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