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選舉與敎育
本文刊於2009年9月21日澳門日報E07文化教思版
選舉是民主敎育、公民敎育與鄕土敎育的最好題材,也是最適切的敎育時機。今年是澳門的雙選舉年,學校應該把握這兩項重要的政治事件敎育學生,使學生了解民主的意義、公民的責任。本文見報之日,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都已塵埃落定,熱鬧過後,或是時候檢討一下,在澳門,選舉與敎育到底存在着怎樣的關係?
行政長官非經普選產生,選舉過程其實遠離學生的生活,如何選、由誰選、誰當選等,似乎都與學生沒有直接的關係,在部分學校的敎育活動中未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平白錯過了一次公民敎育的好機會。
相比之下,立法會十二個直選議席的選舉則要熱鬧得多。這是因為,普選之下,年滿十八歲的學生及所有家長,皆成為拉票對象,澳門部分學校在選舉期間成為重要的輔選部門,從老師到學生,從校友到家長,都被動員起來。澳門學校以私校為主,各校有所屬的辦學團體,各團體有自己的參選組別,發動學校支持所屬的參選組別,顯得非常普遍。有批評意見認為,選舉介入校園,利用敎育資源輔選,加重了老師本已繁重的工作壓力。這是有道理的,但我也確實看到,有些學校的老師朋友,因辦學團體與學校之間有相同的政治理想和敎育理念,一切輔選活動都是自願而又全情投入的。立法會直選,旣然是全民選舉,動員學校參與並無不可,問題的關鍵是,這是老師本職以外的工作,一切活動必須是老師自願的;而當學校向學生和家長推介參選人時,應吿訴學生參選人為甚麼値得學生和家投其一票,而非單單只有拉票活動,而不趁機進行民主敎育。當然,校園是學習知識的純潔之地,任何輔選活動應該適可而止,老師和學生都不應成為助選的機器。
立法會直選如一塊照妖鏡,照出了社會的人生百態,引來現實社會存在的各路人馬參選。在媒體面前,大家都要上演一場愛澳為民的好戲,一時間,參選人的言行都顯得“偉大”起來,莫說學生,就是我們自己,有時也難分黑白,是非模糊,認不清紅與黑,看不透眞民主和假民主。但這正是最好的公民敎育主題,讓學生觀察、分析參選人的背景和政綱,用智慧照出社會的醜態。
廉署的預防賄選敎育很難發揮作用,為了數百元而玷污澳門議會民主制度的選民,很多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相關的敎育資訊。幸而我總是堅信,校園是社會最後一股清流。透過持之以恆的學校敎育,我們有機會淨化選舉,重建道德價値。當下,社會應該都在討論各組得票的多寡,熱鬧得不可開交。敎育界或是時候思考,我們該當如何部署敎育,在四年後為澳門開創一場眞正廉潔的選舉。
衆聲混雜,選票在民,民主的眞義在於人民可以行使公民權利選擇自己的政府和民意代表。
再談地理室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轉載澳門日報:專家學者倡推本土歷史教育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昨日舉辦“本土歷史教育”座談會,邀請教青局長蘇朝暉、教育界代表及多名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參與討論,就如何推動本土歷史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愛澳情懷等問題集思廣益、各抒己見。
座談會昨日下午二時半假駿菁活動中心綜合活動室舉行,蘇朝暉,中華教育會副會長劉羨冰,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理事長黃惠玲,培正中學退休教師陳子良、黃就順,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等出席,約五十名本澳中、小學歷史科教師參與討論。
完善教材落實改革
林發欽致詞指出,檢視本澳縱向歷史發展和橫向社會現實,歷史文化既體現本澳在世界上的成績及貢獻,也是社會實際資源,在政治凝聚力、旅遊經濟、文化教育上均提供豐富素材。本澳已將本土歷史教育納入相關教育法規,相信透過完善的教學材料、師資力量等,系統的教學不久將落實到課程改革中。
蘇朝暉表示,歷史教育的重要性是“以古鑒今”,讓學生透過前人經驗及智慧積聚,增加行事為人的能力。本澳歷史既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外交史的重要一環,應讓學生秉持開放態度積累歷史知識和觀點,培養愛國愛澳的公民意識,體會“根在澳門”的情懷。
本土史具教學價值
陳子良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首次將澳門歷史引入課堂的情景。當時開設本土歷史教學的學校少、年級少、課時少,為激發學習熱情,教師利用暑假讓學生到坊間明察暗訪,完成澳門行業發展史報告。相對而言,現時發展澳門歷史教學條件成熟,回歸前掀起歷史研究熱潮,為研究本地史提供中、英、葡等大量資料。此外,世遺景點也為實地教學提供便利,推行本土歷史教育具可行性。建議由政府、學者和前線教師組成教學大綱編寫委員會,訂定綱要後公開諮詢。鑒於現時歷史科課堂教學時數不足,可考慮由對本土歷史教學感興趣的教師,組成流動教學隊伍,在全澳各校以講座形式講授本土歷史。
劉羨冰指出,澳門本土歷史具有豐富教學價值,但因研究起步遲、人才少、成果缺,其獨特性常被忽略。強調澳門擁有中國第一所高等院校、湧現出數位傳奇式的抗日戰爭英雄人物,乃至被視為煙花之地的福隆新街等都曾冒出過為國家、軍隊捐資援助的感人事蹟。在教學研究中須進一步發掘歷史資源,突出本地歷史的獨特性,作為培育澳門人的優質養份。
本土歷史教材缺乏
黃就順以其豐富的社會經歷和紮實的歷史地理知識,解釋鹹潮的產生、抗日戰爭“洗銀紙”等有趣見聞,印證學習歷史並不枯燥。陳樹榮提出以實地考察方式,讓學生就感興趣方面自行考證澳門歷史。
在互動環節中,有教師認為現時推行本土歷史教育存在課時不足、教材缺乏等問題。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未曾系統學習本土歷史,在知識薪火相傳上存在困難。希望日後通過當局培訓、自學及社團活動中,增進個人的教學能力。
圖片來源:http://www.macaodaily.com/res/1/20090831/45391251652057109.jpg
地理室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9年8月10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最近,因為協助編輯《中學地理敎學參考》期刋“澳門地理敎育篇”的關係,提前拜讀了濠江中學霍志達老師的文章,文中回顧了澳門地理敎育中地理專室的建設歷程,深有體會及啟發。本期專欄即從專室的建設說起,闡述其對推動地理敎育的作用。
地理專室的建設一方面有助提高地理敎學的效能,另一方面,專室提高了地理課堂的學習氛圍,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澳門中學地理專室的建設,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任敎聖若瑟敎區中學的黃就順老師,深刻體會到地理專室對地理敎育的積極影響,一手設立了澳門第一個也是全國第一個地理專室。在當時全國取消地理高考的背景下,澳門的地理敎育卻因為黃老師的積極推動而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地理專室的建設在黃就順老師轉往培正中學任敎後,由於學校及同仁的肯定及協助,進入了發展的階段。培正中學的地理專室,其佈局兼有敎室、展覽室及資料室的功能。
依據劉榮靑老師在《中學地理專門室和地理園》一書的介紹,專室將傳統的敎師講台改良為多媒體操作台,敎師坐在講台可以方便地操作錄影機、攝像機、電腦等多媒體設備,播放地理音樂、敎學錄影片,還可以進行實物投映,把地圖、地理圖片、書報上的文字放大給全班學生同時觀看。
由黃就順老師獨創的白板裝置,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完全空白的投映白板,作為幻燈放映幕及投映幕。另一部分是白板地圖,共有19塊,分別繪着中國山系圖、河流圖、交通圖、分區圖、世界洋流圖、各洲輪廓圖等。這種設置減少了掛圖的不便,而且還可以在板上隨手勾畫,地圖使用壽命增加。擁有這樣的設備,課堂敎學中使用地圖的頻率無疑會大大增加。
兼具展示室功能的地理專室,特別設計展櫃擺放各種地理敎具、岩石標本、礦物標本等,展品同時可作學習材料,學生可以拿出來觀察和硏究,比只從課本上看到圖片更具學習作用。專室同時具有資料室功能。專室擁有大量地理資料,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除有地貌、氣候、地震、火山、海洋、植物等自然地理內容外,還有各國歷史、文物、風光、宗敎等人文地理內容。敎師授課時結合敎材,隨時取出放映,大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此外,黃就順老師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報刋雜誌資料,1990年時,專室就已使用電腦儲存澳門地理資料,澳門的面積、人口、出生與死亡人數、進出口貿易、氣象、出入旅客、車輛、船隻等資料均輸入電腦,以供敎學查閱以及學生硏習鄕土地理之用。
篇幅所限,下期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