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澳門鄉土茶事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7月28日澳門日報E09版鄉土教育專欄
  澳門曾經是茶葉貿易的重要港口,與“茶”有極大的淵源。風物流變,大浪淘沙,歲月無聲,人間留情,歷史洗滌過後小城留下大量茶樓、茶莊、茶社、茶館、茶攤、茶亭、茶商、茶人、茶藝、茶俗等諸種茶事,為澳門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提供了大好題材。
  民政總署茶文化館與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於2006年8月正式啟動“第一屆博物館學生研究員”計劃,由我和民政總署的研究人員共同主持,向學界公開招募成員,凡對本土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本澳在讀大學生和高中學生均可報名參加。應徵是次招募計劃的學生有三百多人,層面廣泛,來自三十多所不同的大學和中學。我們從應徵者中選出40人,參加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完成課程的學員通過實習考試,授予“博物館學生研究員”的稱號,並獲頒發證書、工作證和制服。
  課程結束後,40位博物館學生研究員按我們的安排,分成十多個小組,走出校園,充分利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特別是茶文化館等社區資源,通過協作研究,攜手開展“澳門鄉土茶事”的專題研習。
  這是一項口述訪談與文獻分析相參照,歷史研究與現況調查相結合的專題研究,當中的“茶”只是一條“研究線索”,旨在給數十名博物館學生研究員提供更廣更多的研究主題,而絕非狹義的茶葉之“茶”或茶湯之“茶。所以,我們以茶樓、茶莊、茶餐廳,甚至是涼茶舖、酒樓、茶話室以及與“茶”有關的事件、組織和物件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當中的歷史發展,並以“茶”為線,將各個主題統整在統一的“鄉土茶事”之下。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分組定期會面,跟進輔導,他們不但要埋首於檔案文獻,更要走進社區,走近人群,進行調查、採訪和拍攝。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和反覆修改,數十位學生共提交了近20萬字,1000多張圖片的研究成果,其水平令人驚喜。我們將部份成果輯錄成《澳門鄉土茶事》一書。每次校閱書稿,我內心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並越來越相信一句老套的教育名言:不是學生沒有才能,而是我們沒有給予他們發揮才華的機會。
  從確立計劃、招募學生研究員到逐步展開實施、初見成果,我們先後採訪了百多位社會人士,得到熱情的回應和支持。這些回應是關心家園,珍愛鄉土的表現,使參與計劃的學生深刻感受到澳門是個鄉土情深的地方,這本身又是一種好的教育。《澳門鄉土茶事》付梓了,這是師生合作研究的成果,也是一次澳門鄉土教育不一樣的實踐,我們期望能對澳門鄉土教育起到示範作用。

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多元文化教育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7月14日澳門日報E9版鄉土教育專欄


  近年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外地僱員的比例在勞動市場上不斷上升。同時,旅遊業的興旺亦吸引了內地不同省區、亞洲以至歐美地區遊客前來感受小城風貌。不到三十平方公里大小的澳門,除了是世界上人口和汽車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外,不同民族和族群文化在小城的密度,亦很可能成為世界之最。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別,長期以來由於一些歷史和政治因素,澳門的人口增長主要並非來自高出生率的自然增長,移居澳門人口的不斷增加即所謂的機械增長,才是帶動澳門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亦是目前移民在人口結構中比例較高的原因。事實上,歐美不少國家的大城市如倫敦和紐約,眞正土生土長者甚少,蓋因大城市的機會甚多而產生的“磁石效應”,吸引了不同國籍和背景的人到來尋找機會,從而促使了這些城市的國際化。
  文化背景相異的人擠在同一時空,難免會產生不同形式的磨擦甚至衝突。當前,澳門就正在經歷當中的磨合期。不滿外地僱員搶本地人飯碗、民族文化差異使鄰里抱怨投訴時而聞之,這些都是文化磨合時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學校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並使之成為鄉土教育中的一項主要任務。
  依據台灣教育學者吳清山及林天祐教授的解釋,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意指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使之了解各種不同族群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是避免產生種族衝突與對立的一種教育。他們同時指出,多元文化的教育目標區別於種族優越感教育(ethnocentric education),它不是要使學生認為自己種族最優秀,排斥其他族群的文化,相反是要使學生學會對不同族群的欣賞、接納與容忍的態度。
  我們期望學生可以消除種族的偏見與歧視,教導學生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甚至使之與自己的文化有機融合。學校可以邀請社區中的族群代表進入校園,組織富民族色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舞蹈和民族歌曲等均可成為受歡迎的表演項目,民族美食嘉年華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更可進一步組織數堂的民族文化課堂,在課室內分享不同的文化風貌。這樣,生活在小城的少數族群,不再是社會和社區中自成一國的群體,而是眞正參與並融合於社區和社會中;同時,學生亦對生活在社區中少數族群的文化不再陌生(對差異文化的陌生往往是造成文化抗拒的主要原因),並逐漸形成對不同文化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圖片來源:http://www.irc-international.com/Images/GlobeHands.jpg

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讓孩子參與鄉土節慶活動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6月30日澳門日報C8版鄉土教育專欄
  澳門鄉土文化豐富多采,每年都有很多不同內容和形式的節慶活動舉行。如舞醉龍、哪咤誕、觀音開庫、土地誕、魯班誕、華光誕、包公誕、天后誕、浴佛節、譚公誕、關帝誕等中國傳統節慶活動;耶穌聖像巡遊、花地瑪聖母巡遊、聖誕節、復活節等西式節慶;澳門城市日、天災節紀念日等澳門本土節慶,構成繽紛絢麗的澳門節慶景觀。
  澳門在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經濟發展型態下,社會都很重視這些活動,甚至時時思考,怎樣才能通過活動吸引更多旅客,為我們帶來更多收益。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過了頭,當會使人忽略,甚至忘卻了傳統民間節慶活動的眞正意義和價値。種種鄉土節慶活動,是先輩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集中反映了澳門人的信仰、習俗和文化特徵,其創造性和獨特性彌足珍貴。遺憾的是,現代學校並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使澳門傳統文化習俗有日益失傳的危險。
  教育界應當認識到,這些鄉土節慶活動,澳門學生有參與和分享的權利,也有傳承革新和弘揚的義務。所以,讓孩子參與鄉土節慶活動,一方面可使他們分享成果,從學習和活動中獲益;另一方面,可培養他們日後成為鄉土文化的發揚者。然而,知易行難,該如何讓孩子參與鄉土節慶活動呢?
  我建議,澳門教區、各修會、廟宇值理會、傳統民間社團等鄉土節慶活動的籌辦單位,應與所在社區的學校多聯絡和交流,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參與這些鄉土活動。這樣對主辦單位而言,可解決人員緊張的問題;對學校而言,是推動校園社區化和社區校園化的好機會。茲以舞醉龍為例,說得具體一點:
  主辦單位可組織關帝古廟附近學校的學生,直接參與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的慶祝活動。事前,主辦單位可派出資深人員到各校常年開設興趣班,訓練學生。當下,澳門學校的興趣班可謂五花八門,但類似“舞醉龍”的傳統習俗工作坊,還是不多見。教學經驗使我相信,只要學校積極動員,老師多作介紹,全校學生中,總能找到十個八個滿懷興致的“勇士”。假以時日,這些學生會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作為教育行政當局,教青局可就“傳統節慶活動”設計相應的計劃,以發揚地方傳統特色。例如,可通過統籌,邀請節慶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到各學校舉辦周會、工作坊、教師培訓班、學生興趣班等活動,在校園播種鄉土節慶活動的種子。
  試想,有一天,有一所學校舉行畢業禮,給同學、老師、家長、校友和嘉賓表演的,除了慣常的舞蹈、唱歌、奏樂、話劇、朗誦等項目外,還來一場舞醉龍,水花四濺;或來一頭醒獅賀拜,鼓聲雷動;或來一個哪咤降世,福佑觀眾……這樣的教育多好!
圖片來源:http://www.artsbj.com/UpFiles/Picture/200802/2008022019231080080_S.jpg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時事議題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6月16日澳門日報F8版鄉土教育專欄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逾月,筆者任教學校的學生仍在每天關心着災區的情況,學校大堂的慰悼板已不知不覺地貼滿了學生的寄語。據我所知,不少學校的地理、科學及物理老師,系統地搜集了大量有關地震的知識材料,並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學習及討論,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學校的德育老師,整理了發生在災區的十多份圖文並茂的感人故事材料,在課堂上組織分組討論,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節高效的生命教育;有幼稚園教師,在課堂上給小朋友派發彩色筆,讓同學在畫紙上繪出他們對地震災情的感受,並在家校同樂日上與父母們一同討論分享,開展了一次有意義的親子教育。
  掌握孩子教育學習的關鍵時間點,是時事議題教學的核心理念,近年本澳不少學校已積極開展同類的教學模式,其中以品德與公民教育科尤見成效。坐在我鄰桌的黃老師,每天案頭上放滿了剪報資料,一箱又一箱滿滿的剪報,成為她在課堂上開展時事議題教育的寳庫。在長期的薰陶下,同學都養成關心時政、討論時政的習慣。環顧鄰近地區的課程發展,均不約而同地鼓勵學校開展同類的教學模式,內地學者曾對時事議題為本的教學模式作出總結,他指出:“時事議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對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逐步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和價値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亦有台灣地區的研究發現,議題教學有助於公民參與態度等公民資質的養成。由此可見,以時事議題為核心組織課程與教學,將有助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有助提高學生的公民素質。
  鄉土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對本地本土的歸屬及認同,透過認識鄉土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社會事件,觸發學生關心鄉土、熱愛鄉土的情懷。在課堂上以本地時事議題為中心,誘導學生對議題進行思考討論和分析批判,即為實施鄉土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唯必須指出,以時事議題為中心組織教學,豐富的時事教學材料是發揮教育果效的關鍵。不難發現,香港近年積極推行的“通識教育”課程,部分報章的教育版所提供的豐富資料,對課程成效起着比較重要的作用。本地的報社,一方面掌握第一手的時事資訊,另一方面擁有龐大的長時間積蓄的時政資料庫,即為開展時事議題教學的寳庫。報社如能組織若干的前線教師及教育專家,即能以時事教育主題專刊的形式,定期提供豐富的本地時事教學材料予前線教師參考採用。此舉,既能體現報社的社會教育責任,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更有利於鄉土教育的開展,可謂一舉多得也。


圖片來源:http://chn.chosun.com/site/data/img_dir/2007/03/12/200703120000352news_470.jpg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鄉土故事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6月2日澳門日報F8版鄉土教育專欄

  上次從理論上談到了口述歷史是開展鄉土教育的有效途徑,今次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
  我們用了近兩年時間,與三十位平均年齡約七十歲的澳門老居民進行了深度訪談,從中整理出數十萬字的歷史資料,通過他們的口述,紀錄了他們的人生歷程,並從中反映出一個時期澳門人的社會生活特質。
  我們認識的絕不只是三十個鄉土故事,更是三十個生命的歷程,他們集合在一起,嘗盡了人間正道滄桑,親歷抗戰、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一二·三”事件、澳門回歸等重大歷史事件,做遍不同的行業,目睹澳門滄海桑田。時光跨越世紀,百年洗禮,澳門巨變,但不變的是那顆純樸的心,那種難得的鄰里情誼,那份代代相傳的社區關懷。以下且聽他們細訴當年:
  日本人先用探射燈照亮我們的艇,然後乘快艇開過來,不斷用機槍掃射,划艇的船員都跳船逃命去了。艇上有十四人,當場射死七人,傷了三人,還有四人沒有受傷,包括我在內。我爸爸的腳被打傷了,一雙腳都傷了,流血不止,幸好沒有當場死亡。後來當地游擊隊找來鄉民扶我爸爸到醫院敷藥,那醫院比在艇上還可怕,裏面陰森恐怖,連燈也沒有,要點松香燭,傷者都在呻吟。天剛亮,我們便走,當地人用帆布抬我爸爸回鄉。過了十多天,我爸爸就去世了,我就在鄉下跟媽媽耕田。——梁老伯 我對七歲以前發生的事印象十分模糊,我的記憶或許該從七歲開始。那一年,我失去了慈愛的媽媽,五年後,我又失去了爸爸,十二歲便成為孤兒。我的爸爸生前常對我說:“甚麼事情都可以嘗試去做,就是不能偸、盜、詐、騙、欺凌他人,做事要對得起天地良心!”我一直緊記這句話,爸爸去世後,我顚沛流離,靠拾荒為生,之後做過很多工作。——李老伯
  我們以前生活都很艱難,經常要跑到青草街輪水喉站,如果因為多人而輪不到的話,就要到水井打水,之後兩兄弟就齊心協力抬回家。我七八歲左右,放學後就要跟媽媽一起打火柴盒,工作至十一點就可以賺到兩毫子……澳門人天性勤奮,刻苦耐勞,以前一到夜晩,很多人就會架起帆布床,又或者只是憑藉一塊木板,就在新橋蓮溪廟前的沙地上睡覺。當時治安很好,人情味又濃……。——陳老伯
  鄉土教育重過程,重感悟,當學生細心聆聽,將這些採訪整理成文字,就是一次最好的鄉土教育。每所學校,每個班級,每個學生,都可以開展相同的教育活動,鄉土教育就在我們身邊。
macaulam@hotmail.com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自然災害與鄉土教育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5月19日澳門日報F8版鄉土教育專欄
  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發生的8級地震,使數萬人失去了寶貴的性命,是一次極度嚴重的天然災害。在電視及報章等媒體的畫面可見,災區滿目瘡痍,多棟樓宇倒塌,數以十萬計人痛失家園,場面慘不忍睹。是次黎克特製7.8級的地震災害,是國家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來,震級最高、死亡人數最多、受災範圍最大的一次。除重災區震央汶川外,鄰近的城鎮以及周邊的省、市、自治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就連距震央較遠的港澳,都感到一定程度的震動,同學在課堂上都議論當天下午各自的感受,並同時相當關注這次發生在內地的嚴重災難,自然災害的認識及預防當然地成為敎學主題。
  地震的發生,與地殼的變動密不可分,而這種變動是因為地球的外殼由大小不一的板塊組成,當板塊之間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推擠。板塊的推擠會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推擠的過程中,就會有地震的發生。世界上有不少地震頻發的國家,大多位於主要的地震帶上,分別為環繞太平洋邊緣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亞歐大陸南緣的“喜瑪拉雅—阿爾卑斯地震帶”;以及各大洋中的“洋中脊地震帶”。地球上95%的地震便是由板塊活動所造成,其餘的5%則是因火山活動、地下核爆、地殼塌陷或隕石撞擊而來。
  四川省位於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這兩個大陸板塊的交界處附近,屬於地震相當頻繁的地區,稱為川滇地震帶,南北長約1000公里。而造成這起災難的印度板塊,每年以5公分的速度向北推移,這種快速運動意味著在大陸板塊的邊緣部位積聚了較大的能量,進而引發能量的劇烈釋放。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如此強度的地震每五十到一百年才會發生一次。同時,持續時間長亦是導致嚴重破壞的原因之一,汶川地震的主震持續了兩分鐘,比較1995年日本神戶發生的強烈地震只有20秒,可以想像這是一次破壞力非常大的地震災害。科學家還指出,汶川地震震源離地表較近,只有10公里,屬“淺源地震”。“淺源地震”造成的破壞性更大,因為能量的釋放距離地面更近,引發的震動更劇烈。
  災害發生後,澳門各界都熱心積極展開支援,學校的同學及老師們都主動捐款,希望可以協助災民盡快脫離險境,災區盡快恢復原貌,這是作為中國人關心血濃於水的內地同胞的表現。與此同時,不少學校的地理敎師,組織同學搜集相關資料製作災情佈吿板,又或開展相關的地震專題硏習,這都是抓緊學習契機的適時表現。
  澳門雖不屬地震多發地區,但如颱風等的災害在澳門每年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及影響。因此,鄉土教育部份亦需要注意就本澳多發的災害進行學習,讓同學知悉多發於澳門的災害之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只有讓同學具備相關的救災搶險以及預防避免知識,災害到來時才可以減少影響。
圖片來源:http://specials.mingpao.com/dat/earthquake/image/album_Tphkc20080515136.jpg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口述歷史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5月5日澳門日報F8版鄉土教育專欄

  鄉土教育強調從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向身邊人學習。滿足這些理念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其實有很多,口述歷史即是其中之一。
  口述歷史是就某一特定的研究主題,如個人經歷、家族史、行業史、歷史事件、社會思潮等,以訪談的方式搜集口述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和情感。口述歷史訪談是由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以錄音、錄影、拍照等方式,記錄訪談內容。口述歷史關注被傳統歷史硏究忽視的人和事,對社區生活中的“平民”和“瑣事”抱有濃厚的興趣和深切的關懷。正是因為這些屬性,口述歷史非常適宜應用在學校的鄉土教育中。
  而今,口述史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廣泛地應用於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新聞學、社區研究、婦女研究、災難學、醫學等社會和自然科學領域。所以,在學校教育中,不但是歷史科,其他科目,如語文、地理、社會、公民,甚至一切學科,都可視乎需要,要求學生開展口述歷史的專題研習,採訪特定的人物,從受訪者的口述中採集相關的資料,以了解現實生活中澳門社會的相關情況。
  例如歷史科,澳門茶樓已日漸式微,透過茶樓老從業員和老茶客的訪談,與文獻和圖片結合,我們可以相對完整地描述早期澳門茶樓和市民生活的關係。
  例如地理科,欲研究澳門的颱風,除了整理氣象資料和搜集相關新聞剪報外,透過老居民的訪談,我們可以了解颱風期間澳門居民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斷。
  例如社會科,欲了解澳門建築行業的發展,可以透過不同工種老建築工人的訪談,具體描述一幢大廈興建背後的辛酸,並重構昔日建築工人生活的狀況。
例如自然科,欲了解我們飮用水的由來,可以透過對自來水公司相關管理和技術人員的訪談,介紹自來水層層過濾的技術以及分段輸送的工序。
  例如語文科,從小學到中學,可能都會有“我的媽媽”這個傳統命題,要學生寫出新穎,可要求學生下筆前,務必對媽媽進行深度訪談(當然有些學生的媽媽已去世,或不與媽媽同住,老師要特別處理),詳細了解媽媽成長歷程的點點滴滴。如是者,我相信不管家庭平時的親子關係多好,學生還是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寫出一個“新媽媽”來。
  從上述例子可見,口述歷史就是要求學生邁出校園,走出圖書館,進入社區,走近身邊的人,透過策劃和溝通,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和人士,從今昔比較中體悟現代生活,進而學會關懷和珍惜。其科目雖不同,研習的具體方法雖有異,但目標卻是一致的,成效也是相近的。
  口述歷史不同於一般的採訪,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老師應在事前有所認知,採訪後的資料整理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檢驗,涉及語文水平、社會知識、歷史認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macaulam@hotmail.com

圖片來源:http://www.iacm.gov.mo/cotaimuseum/photos/past_act/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