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赤子心,鄉土情

文/林發欽
(作者為澳門教育研究者)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2007年7月30日第十六期 E-7版



  今天的澳門,鄉土教育不應再是口號和理念,而是一種落實的行動。
  為推動學界深入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中、小學校具備開展世界遺產教育及發展相關校本課程的基礎,澳門基金會與旅遊學院合辦“世界遺產教育”課程,利用暑假培訓近千名師生,期望為全澳學校提供一批熟悉澳門世遺的種子教師和學生。
  依我的理解,這就是一項大規模的鄉土教育行動,其意義絕不僅在於向師生推廣家園的歷史文化遺產及文物保護意識,更是旨在透過大型的教育活動,使師生眞切感受到鄉土就是生活,知識就在身邊,能力就是實踐,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家園的可愛。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抽象,但卻又很實在。今個暑假,澳門的歷史城區好不熱鬧。在文化遺產導遊的帶領下,近千名師生在理論學習後,邁出校園,走近歷史古蹟。艷陽高照,他們的身影遍佈歷史城區;汗流浹背,他們的笑聲溫潤每一片家園的土地。
  有老師說,生於斯數十載,為師多年,卻原來並不完全認識這片土地;有同學說,想不到每日擦肩而過的地方,竟是如斯的精彩。透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地參觀,我們感受到師生的興致和喜悅,大家對家園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表現出極大的敬佩。鄉土情濃,赤子情深,我們並不缺乏愛澳之情,缺乏的是讓我們體驗可愛家園的機會! 澳門的文化遺產,似乎與大多數居民毫不相關,它們要麼是旅客的遊覽勝地,要麼是專家的硏究對象,雖然就在我們身邊,但卻離我們很遠,很遠。有此現象,小範圍看來,是“世界遺產教育”不足的結果;大範圍看來,是澳門長期缺失鄉土教育的惡果。
  作為一個文化教育工作者,澳門申不申報世遺,並不影響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行動,兩年前我們是這樣做,兩年後我們還是這樣做。不同的是,申遺成功後,我們發現澳門對外宣傳歷史文化景點的力度大大加強了,但對內的教育卻停步不前。 在有近百名學生的課堂上,我講到大三巴哪咤廟,問有多少學生到過此廟,只有數人舉手,我以為同學反應慢,反問有多少人沒有到過此廟,結果幾乎全班舉手。這堅定了我的想法,不要說有系統的學習和考察,就是走馬觀花式的遊覽,也沒有多少人曾經走近家園的古蹟。平時見諸報端,總聞某校、某校組織師生參觀世遺景點雲雲,但畢竟這是十萬名師生中的少數。
  理解“世界遺產教育”的重要性很容易,提出呼籲和倡導就更容易,但要將口號和理念付諸實踐,有秩序,有組織地一一落實,就很困難了。今個暑假,我與近千名師生共同實踐了鄉土教育的理念,當中很忙碌很辛苦,但卻很歡愉很感動。行動才剛開始,我們期待九月新學年開課後,全澳十萬名師生陸續分批有序地走遍家園的每一寸土地。

圖片來源: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mtt/11792162880s.jpg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結果與過程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 D7版 文化教思 鄉土教育專欄

過份強調“結果”,以考試和選拔為最終目標的應試敎育,不但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甚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忽略應用和創新的學習,更與當前倡議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敎育背道而馳。

上期(7月2日)理工學院代百生敎授來論提出,敎育應改革過去過於重視“結果”的敎育觀,認為強調“過程”不僅有助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更是提高學生創新思 維的重要手段。代敎授的觀點,與近年華人地區敎改方向不謀而合,均提倡着重學習“過程”,以活動探索、議題討論為中心去組織學習,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 質。

事實上,這種重視“過程”的作法正是筆者數年敎學實踐的主要理念,而個人重視“過程”的敎學,亦確實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綜合能力均得到提高。因此,對於此一理念,我是相當認同的。

筆者此前曾撰文倡議,澳門地理課程可考慮參考澳洲昆士蘭省的作法,即在課程文本的說明方式中,採取傾向“學習結果”的說明方式,事實上就是因應重視學習“過程”之理念而為之。這個看似矛盾的陳述,可能會令讀者產生混淆,因此請容我在這裡作進一步的解釋。

課程文本的說明方式(Specification),一般有三種:敎學大綱、課程標準、學習結果。“敎學大綱”是傳統意義上的課程說明方式,如內地新課改 前年頒行的《敎學大綱》,以及澳門1999年頒行的《課程大綱》。此一說明方式就如前文提及,其強調“內容專題”並詳列出“應當向學生敎授的事項”之作法 雖有其利,但在澳門多元及依賴的課程現狀下,容易產生難以實施的情狀。尤其是現時澳門各校所參考及採納的課程地區不一,要適應各校現實性,以敎學大綱作為 課程說明方式,一方面導致課程內容龐雜以致無法有效實施。另一方面,規限內容專題結果將導致產生學習趨於重視“結果”,因為敎師應當敎什麼以及學生學什 麼,在大綱內已有所明訂,為敎者僅需考慮如何敎授,敎學任務便吿完成,從而產生單一的敎以及單一的評。

我提議以“學習結果”作為課程的說明方式,源自20世紀80年代敎改浪潮,其理論根據期望學習値(ILO)來進行組織,雖然曾被批評為概念模糊與缺乏內 容,但其靈活性的特點,個人認為一方面有利適應澳門學校課程的現實性。另一方面,亦有助敎師跳出敎科書框架,精心組織學習內容;而其概念模糊與缺乏內容的 特點,更有助減少着重“結果產出”的敎育模式,不同的老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質,組織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而無需拘泥於學習具體內容,結果將有助突 出“學習過程”之效。

最後,感謝代敎授再次提醒我們,要更多的關注學習“過程”,不要把學生培養為盲的分數追求者。以上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及時指正。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博物館與鄕土敎育




文/林發欽本文刊於2007年7月2日澳門日報教思版第十四期《鄉土教育》專欄


  我在本欄提過,鄕土敎育不但要在學校推行,更應在社會推動。
  鄕土敎育的目標之一,即要使學生認識和體悟自己所生活的社區。博物館應是校園以外,社區重要的學習場所之一。澳門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深厚的城市,現有大大小小,形式各樣的博物館約廿所。有人說澳門是個博物館之城,以人均佔有量計算,博物館的人均比居世界前列。這是沒有意義的量化統計,澳門至今尙未有一所國際級,甚至只是地區級的博物館,我們缺乏珍貴的特色館藏,市民到博物館參觀的風氣也不濃厚。總的來看,博物館與本地居民的生活似乎沒有多少關係,有個別特色大館每年雖外借國家級的文物舉行特展,但終究沒有形成氣候,未能將博物館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更沒有成為校園以外重要的敎育場所。更甚者,有個別於位旅遊區的博物館,旅客已成為它們的最大客源。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博物館不積極地謀劃貢獻本地居民,提升澳門人的文化品質,終究是說不過去。
  一般認為,博物館具有收藏、硏究、展示和敎育諸種功能。若以此基本常識審視澳門衆多博物館,則“博物館之城”此類的話就難以啟齒了。從鄕土敎育角度看,不管哪個地區,博物館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體現了地區歷史文化的底蘊。令人遺憾的是,收藏、硏究、展示不說,單說敎育,澳門的博物館就需要反思創新,改變固步自封的狀態。
  作為一所稱職的地區博物館,要充份發揮出敎育的功能,只佈置好展品,每天朝九晩六打開大門,等待客人來是不足夠的。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應化被動為主動,設計長期性的活動,使靜態展示和動態活動相互結合,吸引居民,特別是靑年學生主動走入博物館。更進取者,應設法使靑年學生成為博物館收藏、硏究、展示和敎育的參與者,促進博物館與社區生活的互動,通過靑年人的力量改善博物館的質素,凝聚人氣,創造活力,並在互動過程中提升靑年人的文化素質和對居住地的身份認同。
  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轄下多所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學生硏究員活動”應是澳門利用博物館推動鄕土文化敎育的一項新嘗試。我雖有參與組織此活動,但不是在此賣廣吿,觀乎澳門當下所有博物館的敎育活動,能開放給年靑人眞切參與各種活動的,除此以外,確不多見。通過學習、硏究、參與佈展和導賞敎育,年靑人已由被動的參觀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並對本地各種文化資源有更廣泛的認識。所謂澳門文化產業,他們正以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並快將以自己的成果彰示世人。與其光說不做,或光考察不行動,或光理論不實踐,不如看看我們的年靑人怎樣做!

圖片來源:www.65666333.com/ditu/aomeng/aomengpowuguan.htm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澳洲課程改革經驗(二)








  根據澳大利亞憲法的規定,敎育行政管理許可權屬於各省政府,因此各省之間的課程設置差異很大。為保證敎學品質和便於比較各省敎育水準,1994年聯邦政府敎育部門頒佈了六個學習領域的國家課程標準,供各省自行採納實施,而昆士蘭省學校的課程改革亦由此展開。2000年由昆士蘭學校課程委員會編制之“社會和環境敎育”課程標準,課程文本的叙述方式強調“學習結果”而不具體列明“課程內容”,這點與1999年澳門頒行的課程大綱大異其趣。 強調“學習結果”的優點在於課程文本自身直接將敎學目標和學習專題緊密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取決於課程實施者;但這種表述方式使得內容甚至完全被目標所呑沒,內容變得可有可無。 在這種情況下,敎科書編者和敎師必須努力確定哪些內容與某一年級的學習結果最匹配,而且敎師必須要具備相當程度的課程發展專業能力。而強調“課程內容”則詳列出“應當向學生敎授的事項”,這種較為傳統的、普遍為敎師熟悉的課程叙述方式,特點是易於轉換成敎材及敎科書。 儘管提供特定的內容有可能限制學校和敎師的自由,但可大大地減輕敎師的工作量,敎師只需按照旣定的內容編排好課時展開敎學,而無須在課程發展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神。
  回看澳門情況,《非高等敎育綱要法》通過後,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緊接進行。提出建構各學科基本學力要求,就是為了落實在一定標準下發展多元的課程理念。但課改目前仍面對較多困難和障礙。以地理課程為例,多元、依賴是目前澳門學校地理課程的主要特點,內容、要求均嚴格統一的課程標準在現實上難以實行。 回歸前的首輪課改標示着澳門學校課程進入了規範化的年代,是澳門敎育的里程碑。但我們亦不得不承認,首輪課程改革中的地理課程大綱存在難以實施的情況,而其強調“課程內容”的課程叙述方式,過度規限了學校的敎學內容;期望適應課程多元的現實,結果出現拼湊不同地區課程內容,導致內容繁雜的情況。課改成效因而不太顯著。
  參考昆士蘭省課程的發展模式,建構一個澳門各校適用的課程,應以強調“學習結果”取代過去強調“課程內容”的課程叙述方式。強調“學習結果”的課程發展,有利適應現時澳門課程多元的現狀,學校可根據學科訂明的“學習結果”,因應校本特點把具體內容轉化為校本課程。這不僅尊重了敎學自主,亦有助於形成一個最起碼的標準。 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強調“學習結果”雖有助課程順利推廣,唯同時亦意味着對敎師的課程發展專業要求提高,課改推動者因而有必要直接參與到學校課堂,協作與支援學校發展校本課程,才能有效地推動課程發展工作。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6月18日澳門日報E12版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鄕土敎育的目的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6月4日 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 專欄


  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曾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窗口,外國人進入中國的門戶,四百餘年中西交往的獨特歷史背境,使澳門形成有異於中國其他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澳門鄕土敎育的內容可說非常豐富,可惜過去一直缺乏鄕土敎育的傳統。要使鄕土敎育


  從“無”或“少”到“有”和“多”,並逐漸形成完善的鄕土課程體系,應遵照課程發展與實施的原理,按部就班地進行。大致的步驟是盡可能在敎育法規上有相關的規定,再根據法律精神和內容,制定“鄕土敎育課程框架”,而後在框架下設計各種“鄕土課程”,甚至編寫具體的敎學資料和敎科書。其中,課程設計是技術性的核心問題,因為課程是將敎育宗旨和敎學目標具體化並付諸實踐的特殊腳本。 要在澳門推行鄕土敎育,初期之鄕土課程不宜包攬太多內容,而是先以鄕土歷史、鄕土地理和鄕土社會三大領域為重點;並在這三大領域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進行統整,在不增加師生敎學和學習壓力的情況下,推行鄕土敎育。鄕土課程的實施應同時考慮與正規課程、非正規課程、潛在課程及空白課程的融合。如果鄕土課程全部都是正規課程,所有課程內容都是以學科敎學的形式來呈現,會使鄕土敎育的精神受到損害。鄕土敎育的本質,知識的傳授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愛鄕的情意,提升學生生活的技能。 澳門現有人口逾50萬,以華人為主體,還包括有土生葡人、葡國人、其他外國人等族群。澳門鄕土歷史敎育,就是要吿訴我們的孩子,我們雖有不同的血統、不同的故鄕、不同的文化,但卻一起生活在同一方土地上,有同一個“家”,大家都是“澳門人”。下一代人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會懂得包容,才能和平共處,建立一個多元族群的和諧社會才會得到保證。未來的澳門,要靠所有生活在澳門的“澳門人”攜手建設。 要注意的是,鄕土敎育是要培養學生對澳門的身分認同,但不能過分強調地方主義,以避免狹隘之地域意識形態的產生。在臺灣,近年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鄕土敎育”被扭曲為“去中國化”的政治工具,利用“特別炮製”的敎育來推行臺獨運動。長此以往,勢必對年靑一代的臺灣人造成嚴重的知識缺陷和情意偏隘。發動過兩次大戰的德國,在推行鄕土敎育時就十分注意不同認同層級間的平衡,強調從鄕土敎育擴展至歐洲觀念的敎育,從自身的文化認同擴展到多元文化的理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敎育歷史背景,在澳門,鄕土敎育不是過頭,而是不足。

圖片來源:http://p6.p.pixnet.net/albums/userpics/6/8/245668/1164559295.jpg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從澳洲到澳門,課程改革的經驗(一)

文/黃逸恆
刊於07年5月21日澳門日報教思版專欄:鄉士教育

  參訪昆士蘭省開恩茲市期間,開恩茲學區印發的小冊子令我們印象深刻,其中標題寫道:“教室是被自然世界遺產區所包圍著。”隨即同團的汪先生將之聯繫到澳門歷史城區來,團員們皆十分認同兩地之間有著相當多互相學習之處,尤其在教育方面。
  開恩茲市人口十二多萬,市東北的大堡礁,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市內建有大型賭場,旅遊業發達,亦是一個包括土著及亞裔移民等多民族聚居地。重視教育,重視多元文化是開恩茲市政府一直貫徹的施致理念。教育方面,開恩茲市所屬的昆士蘭省早於1972年起取消統考,原因是當時學校的統考不及格率高企,其中物理科更出現三份二學生不及格之情狀,引起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回響,學者們紛紛提出質疑,後來在政府及教育界學者研究後提出報告,認為統考未必能全面反映學生實際水平而提出取消統一考試的政策。自此以後,昆士蘭的中學開始實行以學校為基礎的持續性評價制度,取消了過去由校外機構安排的統一考試。這個特殊的評價制度,有別於澳大利亞其他省份,同時亦有別於很多仍然設立統考機制的國家和地區。另外,如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一樣,昆士蘭省並沒設有強制的留級制度。在課程方面,由政府委任的獨立機構-昆士蘭教育委員會(QSA)負責統籌及制定各年級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學生從1年級到10年級,需要學習包括英語、健康教育、外語(中、法、德、印尼、意、韓文等10多種語言)、數學、科學、社會及環境、科技及藝術等8大學習領域,課程內容設計貫徹深層次認知與思考、創新、主動研究、合作交流、獨立、批判與自主、前瞻等發展理念,旨在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另外,昆士蘭省的學校課程,最突出之處乃在於學生在11到12年級,可按自己的學習興趣,從58個高級學科的課程(包括戲劇、電影、會計、旅遊、資訊、醫療、設計、天文、哲學、農業技術、海洋、古代歷史、政治等)中,選擇5至6個作為高中的主要學習內容,每科週課時約為6節。一般學校會按其學校的特點及條件,從58個高級學科課程中,選擇約20至25個供學生自由選擇,而且不設必修學科,換言之,學生甚至可以不學母語,這情況在華人的固有教育模式中,是沒法想像的,甚至不可接受的。但正因這樣,學校在一定的標準下多元地發展出特色,例如突出自然環境科學的生態學校、突出音樂視覺舞蹈的藝術學校、突出文化、傳統的旅遊學校等。
  回看澳門教育情況,我們時常強調澳門學校自由多元,學生升學率高,學校課程與世界接軌。但同時高留級率、學生積極性低、課程門類複雜單一,似乎亦是澳門教育中存在的困境。當然昆士蘭省改革的成功,是建立在教育界長期的共識的前提下。而且各地情況不同,歷史背景亦有差異,我們不可能亦不可以全盤照搬。但是看到開恩茲市的學生精神抖擻,學習積極快樂,當中肯定有可供我們學習之處。下次將深入分析當地中學的課程體系,看看他們是如何在學習質量以及學習興趣間取得平衡,亦會看看他們是如何發展校本課程和突出鄉土教育,以祈為大家帶來一點思考。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學校如何推行鄉土教育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5月7日 澳門日報鄉土教育專欄

  當社會對推行鄉土教育的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甚至達成共識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推行澳門鄉土教育?從“大教育”概念看,鄉土教育不僅可以在學校推行,更應在社會推展。本文先談如何在學校實施,日後再探討怎樣在社會推動。
  提出鄉土教育的概念,是希望人們知道,學校課程必須與本地社會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培養出實證的能力。在新世紀的全球課程框架中,世界各國各地區都視“鄉土教育”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在澳門,鄉土教育肯定要成為學校的一門課程,而且是一門主要的課程,這是不應存有爭議的。然而,澳門鄉土教育作為一門“課程”,有很大的特殊性,不一定需要獨立設科。首先,從澳門實際的教學環境出發,由於“鄉土科”尙未成為本地大學入學考試的普遍內容,當然更不會成為外地大學升學考試的內容,在“升學主導”的教育現實下,澳門鄉土教育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也難以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獨立科目。再者,我們根本連鄉土教材也沒有,從實際操作看,鄉土教育也難以在短期內自成一科。
  推行澳門鄉土教育的有效之法,是將鄉土教育的內容融合到各科中,使澳門一切之鄉土事物,皆成為信手拈來的教學主題。各科在日常教學中,涉及範例教學時,應盡量列舉生活化和地方化的例子。如地理課講到氣候一節時,順勢介紹澳門的氣候特徵;歷史課講到鴉片戰爭時,可提及澳門在戰爭中的特殊角色;幾何課講到美學圖形時,可着學生觀察澳門文物建築的美學線條……只要多以本地事物為教學例子,教師當會發現,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當然,這種零散的教學方式,並不圓滿,要更有教育成效,各科教師可考慮每學期騰出若干節課補充講授鄉土內容。如物理和化學課走出課堂,實地參觀本地的能源和化學機構;如語文課,選取一些明清時期描寫澳門的古典詩文向學生講授;如英文課,可搜集澳門的英文街名、人名、政府機構名稱着學生記誦……只要多備一節額外的課,教師當會發現,鄉土事物會使知識充滿趣味,為大多數學生所樂學。
  但必須注意,這種將鄉土教育融合到各科的教學方式,不是放任的,隨意的。鄉土教育作為一門學校課程,在澳門目前的教育現況下,關鍵不在學校有沒有開設獨立的每周課時,而在於澳門的教育當局和學校的行政領導,有沒有將之視為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從而在教育政策、教育資源和整體課程設計上,有全盤合理的佈局。如果教育當局和各校都鼓勵,甚至要求各科教師嘗試推行鄉土教育,當可保證鄉土教育的有效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