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未命名的章節》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3月24日澳門日報 F6版鄉土教育專欄
  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回憶往時可能有點太早,但過去的泳棚暢泳、氹仔租單車、塔石“打波”、街邊檔買膠袋橙汁等,在與同齡友人飲咖啡聊天時,總會成為經常談及的話題。由澳門創作人協會編輯的《未命名的章節》,記載了廿多個澳門正在消失中的集體回憶,包括街邊剪髮、手工花燈、神香造船業、麥芽糖伯伯、瓦煲咖啡、永樂磅重機、木屋區、舊區水井等主題。作者們均親身對各主題作深度專訪,並用極富趣味的編輯設計,透過一隻流浪小貓的街頭經歷,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的澳門人澳門事。
  兒時住在三盞燈的我,那個蛋撻頭就是在那個叫“喃嘸呵彌陀佛”的地方,由剪頭阿叔主理。在鐳射機、MP3尙未流行的那個年代,三盞燈生果街一排賣老翻錄音帶的檔攤,成為我和幾位同學放學後的必經之地。我的第一張譚詠麟海報,就是在現時議事亭前地佐丹奴旁那條小巷購得的。這些都是如我般的“三字頭同齡人”集體回憶,代表了一個年代的澳門文化。與友人分享《未命名的章節》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再一次看看那些正在消失中的澳門文化,重新感受那些仍在的澳門情懷。
  在課堂上,我試着推薦這本本地創作給學生,同時與他們分享我的兒時往事。課堂轉眼變成了童年澳門情懷拾趣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延伸至課堂以外,兩天後同學都跟我說他們光顧了書中提到的那個矮凳咖啡檔,幾位同學更買了他生平第一枝麥芽糖和第一包龍鬚糖。
  感謝出版《未命名的章節》的一班有心人,據知他們都是一群有心有力的年輕人,寂然先生為他們作序時,盛讚這群年青人推動了本土文化。於我而言,感謝他們為學生提供了一本有意義的鄉土讀物,這是學生建立澳門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城市的文化特色在不斷地被其侵蝕時,我們需要更多的這類鄉土讀物,去鞏固我們的本土文化。
  規劃鄉土課程,目的在於有系統地豐富學生對澳門本土的認識,從而建立學生愛澳愛國的價值態度。而在學校開設鄉土課程,課程設置模式無論是採獨立抑或融合的形式,皆需要大量教學材料去支持推行。現時,普遍教師認同推行澳門鄉土教育的必要性,但同時他們亦反映要面對教學材料不足的現實問題,因此盡早規劃豐富本土教材是前提。教材包括教科書和一切有關之文字、視覺材料,而如《未命名的章節》此類的鄉土讀物,則可作為鄉土課堂以外的延伸閱讀,兩者可從不同側面去豐富學生對澳門的認識;後者各章節包括逐漸式微手工業、城市發展變化、文化產業等均可成為學生課後作為鄉土專題研習的主題,並由他們去把那些澳門人、澳門事豐富和延續下去。

圖片來源: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100/2248608514_d63f554910.jpg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從生活出發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225澳門日報 E7版鄉土教育專欄

春節回來,學生都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一般長假期後學生總會有未進狀態的後遺症,加上天氣仍然寒冷,第一節課都以談論假期間發生的事情作為主題。

  連續二十多天的寒冷天氣,打破了澳門氣象記錄的歷史。學生們談及大多在家裡抱着棉被度歲,串門少了,紅包“進賬”自然少了,他們都抱怨着。有學生問:“老師,為什麼天氣這樣寒冷,好像從前都沒有這樣過,眞受不了。”我打趣道:“還記得去年底時我們都在抱怨冬天太短嗎?可能是因為太多人期盼要冷一點,上天因此滿足了我們的訴求。”他們笑說:“對,但今年又太長時間了,不過比較內地民衆所受的雪災影響,我們可是幸福得多。”期後,我們都在談論着春節期間內地發生的雪災所引發的交通中斷、經濟損失、人命傷亡。 

  學生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特別是一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議題,往往都會表現出濃厚的求知慾,這都是切入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電視新聞和報章報道的社會熱點議題,學生都希望可以知更多,此時提出:“什麼是拉尼娜現象”、“極端天氣對生活的影響”、“應否設立平安鐘”等討論,學生都會樂意參與。有了學習目標,只要輔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習效能亦相應提高。

  學校的課室具備連接互聯網的功能,我嘗試鍵入“拉尼娜現象”,大量相關信息呈現眼前,由於資料太多因此建議先將資料作初步整理。我們先把相關的資料分類,概念、原理、影響、事例、圖片圖表、本地數據,一一把它們複製下來並利用文字處理軟件,整理成一份比較完整的文字資料。在十五分鐘時間的資料搜尋及整理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系統地學習了一節氣象知識,而且是一個絕佳的專題硏習形式演示機會。從中,學生可以學習到資料獲得的渠道,選擇分析和整理資訊的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必備技能。

  鄉土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本土,樂於參與社會問題的探究。因此,以本土社會議題為中心組織鄉土學習,可以更好地發揮鄉土教育的功能。我們可以就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設計針對他們學習特性的議題教學。

  就鄉土地理而言,初中階段學生對自然環境問題較具興趣,特別是一些本澳極端的自然現象、災害等議題,他們都很熱衷學習,因此可以此作為組織鄉土教學的主要內容;高中階段由於學生已有一定的社會經歷,議題的範圍可以更廣泛更深入,人文地理如澳門的交通運輸、經濟產業、發展保育等,都可成為課堂互動討論的議題。

  近年,不少學校都已開展不同形式的鄉土學習,而且大多成效顯著。期望老師們可以與我們分享更多的實務經驗,共同推動鄉土教育的發展。

圖片來源http://www.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lanina/images/glbSSTSea.gif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中國語文科鄉土讀本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2月11日澳門日報 E7版鄉土教育專欄

  本欄名為“鄉土教育”,顧名思義是談澳門的鄉土教育。初設之時,我和逸恆兄擔心讀者對“鄉土教育”不甚明瞭,故作了一些理論探討,一一介紹鄉土教育之理念、目標、內容和外地相關的經驗。豬去鼠來,今年我們會多寫一些澳門鄉土教育的實例。
  今期我想談談中國語文科如何開展鄉土教育。
  或者我有必要說明一下,我在大學本科主修的是漢語言文學,後來任職中學教師,有三分之二的課時任教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所以說起來,中國語言文學才是我的學術正室。
  澳門學生的語文水準普遍下降,與中小學的語文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評鑒方式等有莫大的關係。其中與“鄉土教育”有關的因素,是範文數量少以及範文內容與生活脫節。傳統的語文敎育強調範文教學,每個學期學生只需浸淫在十數篇,甚至只有數篇的範文裏,從中我們實在很難期望學生的語文水準會有質的飛躍。
  再者,大多數範文的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關聯,與我們身邊的環境更完全不相關。久而久之,語文學習成為純粹的語言學習,本來充滿人文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的一個學科,在師生慣性的敎學與學習模式中,完全變了樣。要改變這種狀況,除革新敎學與評鑒方法外,還得從範文編纂入手:第一是要增加學生每學期閱讀範文的數量;第二是要多選內容生活化和本地化的範文。
  編纂《中國語文科鄉土讀本》是回應上述問題的可行之法,也是澳門語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根據澳門的教育情況,我們很難,也沒有必要自行出版一套獨立的語文教科書,但卻完全有必要在使用外地課程時,根據自身的需要增補一些與本地相關的範文。
  我在中學任教國文科時,常常選印一些與本地相關的範文,供學生研讀,發現他們感到很大的興趣。日子久了,我手上已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範文。教學經驗告訴我,要增補澳門範文,很難,但不是難在無可選擇,而是難在有太多選擇。這些範文有三大範圍:
  一是古今澳門人的作品,從明清文人到當代作家,作品多如牛毛,且類型多樣,有古典有現代,有詩詞有散文,有現實有浪漫;
  二是與澳門直接有關的作品,古今中外大量名人記錄了澳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有中文原著有翻譯佳作,有松山遠眺有內港風情,有土生生活有華人習俗;
  三是範文內容與澳門沒有直接關係,但文章中的或其人、或其事、或其情,卻與澳門有淵源,當中有科技小品有文化巨著,有西方思潮有愛國思想,有西風東漸有東學西傳。 總之,澳門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澳門範文實在太多了。下期續談。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


文.黃逸恆/本文刊於2008年1月28日澳門日報 E7版鄉土教育專欄

  近年,通過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推動,鄉土教育已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接下來,實務層面的學校也應適時作出相關的因應,致力使鄉土教育成為學校的正式課程。在學校開展鄉土教育,加強歷史、地理、語文等學科的本土性,可行的方式之一是在各學習階段以“獨立分配課時”或“融入各學習內容”的模式設置。但無論我們採納哪種模式,在規劃學校課程時,當中的軟件及硬件均需要作出配合支援,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以地理課程為例,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主席Hartwig Haubrich於1992年提出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為世界各地學校地理教育的課程規劃給予了清晰的指引。
有關師資問題,《憲章》提到:
  “地理教師必須是專業教師。教師是教育中最寳貴的資源,而地理教師,由於地理學的複雜,受過大學教育,並且接受到地理學專業教育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現時,本澳的地理教師大多已接受專門的地理學及教育學職前培訓,但由於大多畢業自中國內地或台灣地區的大專院校,課程內容並非針對澳門之教育需求,有關澳門本土之地理知識,並不能依賴職前培訓得到滿足。就此,相關之教育部門、師資培訓機構及民間教育團體應考慮以在職培訓的形式,展開相應之教師培訓。
  另外,有關課程設置,《憲章》提到:
  “地理學必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地理學架起了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樑,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將地理結合到歷史、社會或其他學科中,會導致課程安排中內容過多,而且將導致地理學內容的削弱。”
  目前,本澳的大多數學校並未跟隨鄰近地區,將中學的地理科及其相關的學科統整成一門綜合課程。但按照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並受鄰近地區的影響特別是受教科書的影響,澳門中學的地理科很可能終會被統整成一門綜合學科。對此,站在個人的立場上我是反對的,因為這將破壞地理學科的系統性,影響學生學習系統的地理知能。但是,我並不反對課程統整,甚至我認為,在本澳開展鄉土教育,以統整的模式將本澳歷史、地理及社會議題綜合為一門獨立的、議題為本的“鄉土社會科課程”更符合澳門現實環境。
  有關課時及教學設備,《憲章》提到:
  “地理學科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一致性和教學物質設備。課程必須從小學高年級至中學結束都不間斷地學習。另外,同時利用傳統及新型教學手段讓學生學習,成為地理教學的基本準則。”
  針對鄉土課程,為了使學生掌握較系統及全面之鄉土知識,並留有足夠的時間讓教師開展如專題硏習等之學習模式,建議初中各學習階段每週增加至少一課節,開展綜合性強的“鄉土社會科課程”。同時,學校應考慮設立設備齊全之專門鄉土教學室,這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學效能,同時亦可成為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場地。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故鄉.祖國.世界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1月14日,澳門日報E7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七期

  “鄉土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名詞已在澳門日漸流行,近來在不同場合遇着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朋友,不約而同地都談起這個話題。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澳門鄉土教育的一些理念。
  “鄉土教育”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內涵和意義。今天,“鄉土教育”之“鄉”,應理解為一個人出生或生活的地方,即故鄉,而非“鄉村”。在人類的早期歷史裡,大多數人的故鄉是“鄉村”,但隨着全球各地城市化的發展,許多人的故鄉,早已是城鎮,甚而是都市。明瞭這一點,就不會誤以為鄉村地方才會有“鄉土教育”。
  從本土視野看,“鄉土教育”應包括兩個層面:對澳門整體而言“鄉土教育”與鄰近地區或國家的統一教育相對,指加強澳門一地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社會之教育,以突出澳門作為一個獨立地區的主體性;對澳門內部而言,“鄉土教育”還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和學生的家居地,因地制宜,設計更生活化、具體化的教育內容,如路環、氹仔與半島的自然環境就很不相同,望廈與下環的歷史和社區面貌也有差異。
  從國家視野看,中國幅員廣大,民俗民情多樣化,中華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大一統的國家教育能夠維繫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及承傳核心文化,“鄉土教育”則是保存及弘揚中國各地不同區域文化的不二法門,而這些多樣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個性和底蘊。另一方面,“鄉”是“國”的基層單位,國家的存在,首先是通過每個人生活的“鄉”體現出來的,愛鄉教育是愛國教育的基礎。所以,大一統的國家教育與多樣性的鄉土教育同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世界視野看,在全球化的滾滾浪潮中,保存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優秀文化傳統的流失,將成為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本土化”與“全球化”是我們同時要面對的兩個議題,最優化的選擇是以“本土化”應對“全球化”,大力彰顯和弘揚鄉土知識,帶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區個性走向世界。所以,鄉土教育與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教育國際化不但沒有衝突,反而是和諧統一的。
  綜上所述,鄉土教育不是要搞狹隘的地方主義,更不會抗拒教育國際化,而是要透過教育理順故鄉-祖國-世界三者之關係。事實上,澳門未來人才的特質,應當同時具有濃濃的鄉土情結、深厚的國家情感和多元的世界視野。與此相適應,澳門教育旣要培養澳門市民,使學生建立鄉土情結;也要培養中國國民,使學生建立國家情感;亦要培養世界公民,使學生建立世界視野。
  應當明白,此三者同等重要,強調任意一項,都不是對另二項的貶抑。

圖片來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mediafile/200409/22/F2004092214570200000.jpg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議題為本的鄉土地理課程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E7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六期

  建構一個合理的本地課程體系,是發展及落實學校鄕土課程的重要手段。鄉土教育需要體現在本地課程中,在社會上雖已形成了初步的共識,但在具體研擬本地課程 時,往往難以避免地觸及“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如何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等課程議題。以語文科為例,要實現課程本地化是否意味著要考慮納入一些本地作品作 為範文?如是者則要再深入研究其合理比例,以及哪個時代、哪些題材為合?又如地理學科,鄉土地理應放在哪個學習階段為宜?初中抑或高中?初一還是初三?是 該全面學習澳門系統地理,還是應結合在中國區域地理當中讓同學學習?
  由此可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將包括鄉土知識等必須的學習內容進行拼湊,更應慎密地思考一些包括範圍、順序、銜接、延續與平衡等 課程發展的基本概念。誠如黃光雄教授所言:課程設計的意義,強調精確性的“設計”觀念,期許課程設計人員,對達成課程目標的各種理論基礎、選擇方法、組織 要素和組織技術,進行熟慮的規劃。因此,考慮在學校課程中填補鄉土課程時必需慎思熟慮。
  以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中學地理課程為例,實施中的《中學課程綱要——地理科》,採用了議題為本的結構,內容以學生周遭環境及世界重要的地理議題為中心。中一 年級的議題包括:地圖閱讀技能範疇的“我們在何方”、城市土地利用範疇的“土地爭奪”、工業區位範疇的“工廠遷移到哪裡?”、城市化及近郊化範疇的“遷 離?移入?”等議題。議題為本的課程設計由於較為生活化,將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增強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研擬本土化的地理課程時,鄉土地理部分亦可作出相類似的設計模式。首先,選定一系列本地的地理議題作為課程範圍,例如:颱風災害與季風氣候、塡海造地與城 市規劃、產業區位與旅業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繼而考慮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縱向的順序性及完整性,適切地將之編排於不同學習階段中,並盡 量兼顧澳門、中國與世界地理內容的平衡性,以及不同學科之間橫向的銜接性。
  議題為本的課程設計,同時亦有助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敎學,例如“澳門的填海造地與城市規劃”就可以是一項能深入且有價値的專題研習題材。學生可透過假設性 的填海方案,對土地利用進行規劃研究,在學校範圍內進行諮詢調查,並在專案匯報時模擬一場有關“發展與保育”的互動辯論。
  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於1992年提出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訂明了一些地理課程發展的基本原則,有關內容將於下期深入討論之。

圖片來源:http://new.cyberctm.com/blog/macaopen/files/2007/06/moto.jpg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教育本土化,課程本地化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12月17日,澳門日報 ??版 鄉土教育專欄 第廿五期

  較早前,關翠杏議員以書面質詢當局會否推動澳門鄉土教育的發展,顯示經過多年努力,“鄉土教育”作為一個教育主題,已漸為社會所認識和接受。關議員書面質詢的內容,反映出作為一名立法議員,她已關注到澳門教育的一些微觀問題,實在讓教育界欣慰。
  “鄉土教育”將在澳門中小學逐漸全面展開是可以預見的。在旅遊學院舉辦的教師培訓課程上,課間與部分校長、主任和老師的傾談,大家對“鄉土教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支持,並相信“鄉土教育”會為澳門教育帶來一股新的清風。香港一些大型教科書出版社與筆者接觸,也表示有興趣硏發澳門“鄉土教育”的教科書,並相信即使在辦學多元,教材自選的情況下,仍會有相當的市場。再觀之教育行政部門,近來也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將更多本土內容加到學校教育中。由此觀之,“鄉土教育”在澳門勢將成為新的教育改革潮流。
  有知識界人士認為,“鄉土教育”思潮近年之勃興,反映澳門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其實這種理解並不全面,因為這只是從社會思潮之宏觀視野出發,而沒有從教育領域去思考問題,無法剖析“鄉土教育”之眞義。事實是,以澳門之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現狀,“鄉土教育”應是澳門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為一個地區的教育,不可能永遠不去教授本地相關的知識和經驗,讓一代又一代人錯失家園的美好風景,如浮萍一般,雖然身在水中,但卻沒有根,只好隨風飄流。
  澳門教育未來需要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教育本土化”。不論是從學習理論出發,還是從社會可持續發展考慮,教育實行“本土化”都是不用置疑的,也是世界各國各地區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或者換句話說,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教育根本不存在本土化的問題,因為“本土化”乃教育的本來現象,中國“以鄉之物訓萬民”就是這個意思。但澳門由於歷史原因,學生在學校很少有機會學習到本地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知識,所以才有“教育本土化”之提出。
  要實行教育本土化,就得推行“課程本地化”。課程的實質就是知識和經驗,是達成教育目標必不可少的子系統。只有推行課程本地化,或者說,只有當課程實現了本地化,教育之本土化才會成為可能。更具體一點,課程本地化是推行教育本土化的途徑和方法。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中小學全部課程都自行硏發並不可行,但在歷史、地理、社會、公民,甚至語文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制本地課程是有需要和可行的。
  “鄉土教育”的社會共識達成後,今後我們得需要做更多實際的功夫——研制本地課程。

圖片說明:芬蘭的小學數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