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鄉土教育拉雜談


  日前觀看鄰埠行政長官選舉辯論,甚有啟發。由於是次辯論會的參與者為普羅大眾,因此提問多以涉及實際生活的民生問題為主,其中尤以教育方面最為特出。可看出眾人大多認為教育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辯論會中多次談到小班教育、教育投入、教學創新等重要議題,兩人各執一詞,互相交鋒甚有看頭,電視旁觀眾看得投入,更是茶餘飯後談論焦點。從辯論會看出,香港市民真正關注的未必是政客們執著的政治議題,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特別是教育問題。盡管教育問題千絲萬縷,不同人有不同見解,但終歸仍認同教育是發展社會的重中之重。從辯論中引伸出兩個議題:
  第一,鄉土教育的落實將有助澳門社會的民主發展。通過個半小時的辯論,尤其市民的直接參與,兩人的施政理念與政策取向得到深入的詮釋,亦是民主社會體現市民更多地參政議政的表現。回頭看澳門情況,澳門市民對政治不太感興趣不甚稀奇,但若涉及社會民生的切身問題仍未得到應有關注則未必是好事。這現象同時亦反映在部份青年學生身上,很多與他們息息相關之社會問題,如交通問題、環境問題、就業問題等甚少關注,課堂上相關的討論頂多是人云亦云,少有獨到的見解。少部份更存在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無不與鄉土教育長期缺乏重視有關。強調澳門課程的鄉土性,不僅有助提高學生認識澳門,鄉土教育中強調從生活出發去研究身邊事物的學習策略,亦有助加強青少年對澳門的歸屬感,進一步而言,將有助提高他們關心社會的主動及積極性。這是實施鄉土教育的精神和目標,同時亦是發展民主社會的重要前提。
  第二,加強教育研究將有利教育政策的推行及鄉土教育的落實。很多的研究反映,澳門學生的數學、科學、解難等能力並不落後於鄰近地區,甚至歐美國家。但同時我們的學生在歸屬感、愉快度、留級率等方面似乎仍有待改進;特區庫房收入增加,教育投入應更比以前豐裕,但同時經濟的急速發展,出現的社會問題與日俱增。這都是我們現時在教育中存在的強、弱、機、危,同時亦是影響著澳門教育能否走向優質所必須要考慮的環節。正如發欽上期專欄所言,教育研究在當中理應扮演重要角色,蓋因上述環節皆需要作出周詳研究,集思廣益以提出具體方案和策略。教育研究成果不僅能供政府參考以作為制訂教育政策的依據,同時亦將有利於政策順利地落實到教學層面中。尤其在《非高等教育鋼要法》通過以後,一系列與《鋼要法》息息相關之法規,諸如與眾多教師切身相關之「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影響課程與教學深遠的「學科基本學力要求」等,將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討論。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前線教育工作者加入研究的行列,使教育研究的層面能加深加廣;而澳門眾多的教育研究團體更是責無旁貸,發揮其作用作出應有貢獻。與鄉土教育相關之研究,如課程內容、實施策略、教學模式等議題目前仍有待進一步豐富,亦只有研究得到進一步的豐富,鄉土教育才能更有效地落實到學校教育中去。期望在不久將來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為澳門教育以及鄉土教育出謀獻策。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6年3月26日澳門日報D8,文化教思-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pshweb01.881903.com/apps/archive/prog/prog000689-subhead02.gif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敎育硏究與鄕土敎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澳門的學術硏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甚而為“澳門學”建構起初步的框架,但在許多學科領域,還是呈現出硏究力量單薄、硏究成果不足等相對落後的狀況,本土敎育硏究即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參與澳門敎育硏究的人員,主要是在澳門工作,或工作與澳門有關的外地學者;其次是本澳的敎育工作者,以業餘性質從事硏究。 澳門敎育硏究中的許多高層次硏究往往由在澳門任敎或對澳門有興趣的外地學者來主持,他們初期對澳門的實際情況缺乏深入的認識,其硏究成果或多或少帶着理論有餘,針對性不足的缺點。及至這些學者對澳門實際的社會敎育環境有了深入認識,又多會因工作調動而不再關注澳門。新的學者來了,又會周而復始地重複上述問題。
  與此相反,本地敎師發表在各種報章、期刋、硏討會的文章,大多是敎學體會一類的文字,從自身的敎學環境出發,或講述敎學心得,或發表個人意見,不少是老生常談的東西。這種現象的背後,顯示本地敎師因工作量大,確實欠缺大量閱讀的時間,對相關主題的理論硏究和外地的先進經驗了解得還不夠,難以將“心得”昇華成“硏究”,並進而提出創新的改善方案。 因為如果硏究者對相關領域的硏究狀況欠缺了解,執筆為文時就難以抽離自身工作環境和知識範疇,從橫向的區域比較和縱向的理論發展等多維宏觀背景檢視硏究問題,從而無法躍進式地提升硏究成果的水平。當然,敎育心得一類的文章,能促進敎師個人的自省,交流敎學經驗,對敎育硏究也有相當的案例參考價値。

  從已有的成果看,本土敎育硏究主要偏重在“敎育史”和“課程與敎學”兩大領域,“敎育心理學”、“輔導與諮商”和“敎育行政”、“敎育測驗與評量”則次之,其他如“敎育思想”、“敎育社會學”、“敎育政策”、“敎育制度”、“敎育經濟”、“多元文化敎育”等領域的硏究則顯得相對不足,尙未發展出敎育學完整的硏究體系。 澳門鄕土敎育長期得不到重視,與澳門的歷史背景和敎育現狀固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我們一直缺乏相關的硏究,對其重要性、具體內容、敎學資源、敎學方法、師資培訓諸多問題俱認識不足。
   缺乏硏究,缺乏認識,社會上自然缺乏推展的動力和共識,個別積極的前線敎師即使有心推行,也會缺乏理論指導和政策支持,舉步維艱。猶記得數年前,筆者首次提出“澳門鄕土敎育”概念時,沒有多少人在意,有唱獨腳戲的味兒;及至今天多了人認同這一敎育主題了,卻又“意識推動”的多,“實際推行”的少,“行之有效”的就更少。 展望未來,要全面有效地推展澳門鄕土敎育,還得加強對澳門鄕土敎育各個領域的硏究。
作者: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7年3月12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綜合學習和專題硏習



  送狗迎豬,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回顧狗年,非高等教育鋼要法順利通過,免費教育向下延伸,首套面向中學的澳門本土歷史教科書出版等都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喜聞樂見的大事。而首套「澳門本土歷史教科書」的出版,意味著澳門多元教育重要的一元:「鄉土教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強調,回應了社會多年來對設置鄉土課程的呼聲。
  上周聽到朋友論及鄉土教育課程實施的問題,友人質疑鄉土教育的迫切性,其指出在全球化、資訊化的今天,課程內容已較過去複離和龐大,不斷推陳如品德教育、科技教育、國情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民主教育、世遺教育、鄉土教育等理念和強調在課程中的地位;但同時亦有人提出學校課節的膨脹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而倡議學習減負,以及強調教育應根據學生個性發展而提出適性教育。
  兩個論點各有依據,看似矛盾但其實亦並非難以實現。以鄉土教育為例,課程實施者其實不一定依靠增加課節去實現,澳門的地理環境及歷史風貌並不是弧立地存在,而是整合在國家、地區和國際的大環境中。實施者不一定要按照先後順序去開展教學,把澳門歷史有機融合在祖國的近代史中,把澳門地理區位有機融合在亞洲地區的地理格局中,比僅從弧立的角度去學習澳門本土風物更能體會史地學習的綜合性。
  其次是採用專題研習的形式去開展鄉土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發欽編著的《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就記錄了培道中學學生們開展專題研習的成果、心得及體會。同學走在街上,走入建築,通過訪問、查找文獻、整合資料等方法,將三十五座歷史建築、三十七條體特色的街道故事娓娓道來。不僅使學生認識了建築和街道,過程中更獲得了終身受用的能力,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更培養了一顆愛澳的心。
  二月上旬高美士中葡中學的文化日上午,學校安排了一系列學生專題研習的成果報告會,其中兩份專題報告搏得掌聲連連。學生用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和葡語介紹澳門歷史城區,報告內容豐富,簡報生動有趣,同學用三文四語演繹更是一絕,充份體現了澳門「和而不同,多元共融」的精神。另一份是有關學校建築風格的研究,報告把學校主大樓建築特色融合在世界建築史和工業史中,更分析了包豪斯建築風格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的特點。使同學認識了學校的特色,某程度上亦增加了對學校的熱愛。
  鄉土教育的專題研習可先從學校出發,研究學校歷史、學校地理區位優勢等。再而擴展到學校所處的社區,老舖、公園、士多、茶餐廳等都是活生生的研究對象。同心圓由內到外的開展專題研習,比對僅是教師講授澳門歷史、地理特色,更能使學生認識澳門、關心社會。

作者:黃逸恆。本文刊於2007年2月26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history.pooito.edu.mo/temple/doc/course_see_g.html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培養愛鄕愛國的世界公民


  澳門未來人才的特質,應當同時具有濃濃的鄕土情結、深厚的國家情感和多元的世界視野。與此相對應,澳門敎育需要培養愛鄕愛國的世界公民。這是一個由近而遠,從內到外,層層相扣的三個層級的情意敎育目標。要學生養成“愛鄕”的情意,需要大力推廣鄕土敎育;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需要轉變現行愛國敎育政治化、形式化的現狀;要學生成為“世界公民”,需加強國際理解敎育。


  比之鄰近地區,澳門學生對自身家園之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環境諸方面缺乏深入的認知,社會批判性思維不強,公民事務參與度不足,地區歸屬感不大,均與我們長期缺乏鄕土敎育有關。如果澳門眞心誠意希望我們的學生養成“愛鄕”的情意,則必須從推動鄕土敎學和課程本地化兩方面入手。推動鄕土敎學是要確確實實設置介紹本地歷史、地理、社會等內容的課程;實現課程本地化需要各科老師動動腦筋,使用外地敎材也要力求與本地社會生活互動結合,如英語課可加入本地景點、地名等的英語內容,理科課程講到相關內容時可以本地的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厰、食品化驗部門等的實際情況為例展開敎育。當然,這些工作需要老師付出額外的備課時間。


  愛國敎育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愛祖國,如同愛父母一樣,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情感,只要稍加引導,善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契機,動之以同根同源之情,曉之以國強即家安之理,營造愛國本自然的校園文化,相信定能培養出堅定的愛國兒女。遺憾的是,在澳門愛國敎育有時會成為政治上的一種時髦口號,有人“忽然愛國”,有人視愛國為“專利”,更有人將“愛國敎育”當作撈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其結果是,澳門部分愛國敎育活動重形式,輕內容;重外界的報道,輕學生實際的收穫;重一時之效應,輕長久之堅持。所以,回歸平常,拒絕政治表演應是澳門愛國敎育未來的發展之路。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從戰爭的悲劇中吸取敎訓,國際理解敎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成為一項新的敎育內容。它強調從全人類利益、全球觀點出發考慮問題,認同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價値。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理解敎育受到越來越多地區的重視,澳門作為一個每年擁有過二千萬旅客的國際旅遊城市,更加不能缺席。


  我們每天面對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和日新月異的國際環境,實有必要制訂具體的“國際理解敎育”課程指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認識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必要性,促進澳門在國際社會中持續發展。澳門是個中西文化互相交往融合四百多年的海濱小城,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敎在這方土地上紮根滋長,和而不同。這種優良的歷史傳統為本地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國際理解敎育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亦為相關的課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林發欽(本文刊於2007年2月12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www.shunya.net/Pictures/China/Macau/macau-main-drag-center.jpg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電視媒體的責任

  「澳門有什麼地方值得一遊?」一位外國遊客問道。澳門人答:「我們有從美國來投資的,拉斯維加斯式的賭場酒店,可以一去;我們也有一間美式咖啡店在議亭前地,你也可以在那裡嘆咖啡。」外國遊客:「...。」
  對於大多數來澳遊客,澳門只是一個賭場林立,沒甚歷史文化的小城。少部份可能會知道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了世遺名錄,亦有部份可能會略知澳門曾是中國對外貿易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但如果同樣的低認知亦普遍適用於澳門大多數年輕人時,我們就不得不好好思考一下。
  澳門曾被稱為“天主聖名之城”,無數古今中外名人,包括利瑪竇、湯若望、孫中山、鄭觀應等亦曾在此留下足跡,與這個被稱為“濠鏡海”的地方結下獨特情緣。深入認識這個小城,你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不僅是睹城,更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每當我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澳門歷史,分析澳門社會現象、地理環境時。同學都是那麼的投入和集中,下課後仍不斷追問,甚至小息午休時仍在走廊間談論著時,你就會發現原來他們最渴望知道更多的,就是他們居住的這個小城。
  從教育的「廣義」角度來說,套用單院長的說法,「鄉土教育」應包括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作與人的互動,從而發揮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因此,開展鄉土教育,我們不單要討論如何在「狹義」的教育中得到加強,更要重視全社會的參與。
  現在,「媒體」已成為教育中重要一員,尤其是在信息發達的當下,教育如僅強調學校課程,顯然尚未足夠。況且現代教育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知識則通過更豐富的渠道,如網絡、電視電台、報章雜誌、書本等媒體,甚此家庭、社區去獲得時,傳播媒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成為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共同體。而鄉土教育的教材又是那麼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因此實施鄉土教育的主要場域應理所當然地從學校課程中擴張。
  我們經常談到學校鄉土課程的「空無」,但社會及家庭教育中鄉土教育的「空無」更需重視。正如學校教科書一樣,我們的電視媒體幾乎被香港所壟斷。每日在電視劇、電影、電台中吸收的,幾乎都是香港人的價值觀,認識的都幾乎是與香港有關之事物。而自己生活的澳門,只能依賴外地介紹澳門飲食娛樂的節目。自己生活的澳門只能從第三者的角度,第三者的價值去認識。
  不知是否澳門地方小的因由,新聞本就不多。與澳門直接相關之新聞,每晚僅有三五個。當然我並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聞大事,但我更樂見我們的新聞節目,可適當地省去部份已在香港電視中詳細報導過兩次的國際新聞,加入更多與澳門民生、經濟、風俗相關之新聞題材。亦外我難以理解電視台會在新聞節目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佛教節目的做法。凡夫俗子的我更希望在看畢澳門新聞後,更多地通過此一渠道認識澳門,例如時事討論、歷史檔案等。而不是多年前的外購韓劇、足球直播。盼望我們的電視媒體更多地負起鄉土教育之責任,而不是用公帑去播放收視率幾乎是零的節目。

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月29日 澳門日報文化教思F6版 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www3.icm.gov.mo/gate/gb/igallery.icm.gov.mo/Images/Heritage/OldPhoto/Macau/015X.jpg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世界遺產敎育

  刻下社會人士都認同,應向靑少年大力推廣澳門的世遺知識,但如何推廣,卻語焉不詳;即使有人能說出一兩個構思,如編寫故事書、設計敎學方案等,卻是紙上談兵的多,具體落實的少,落實得有成效的就更少。這是因為申報世遺成功,新的社會形勢已向我們提出了一項嶄新的敎育內容——“世界遺產敎育”。
  “世界遺產敎育”是一項有明確敎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主題敎育,當中旣有全球視野下的世遺保育概念,也有細微瑣碎的鄕土知識,其課程設置、敎學資源整合、敎材編寫、活動設計、敎師知識結構轉型等都有待進一步硏究。
  要全面提高靑少年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認識,決不是出版一兩本小書,搞一兩項熱鬧的活動,辦一兩次歡愉的實地考察,就能達到目的。社會敎育現況已清楚地向我們傳達出,世界遺產敎育應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固定性的敎育內容,我們可以有宣傳式的轟動性活動,但更要有平實的細節敎育;我們可以有閃電式的一次性大型活動,但更要有細水長流的課堂敎學。
  近年澳門雖然不斷有有識之士提倡加強靑少年對本土歷史與文化遺產的敎育,但就筆者寓目所及,尙未見有人將“世界遺產敎育”作為一個獨立且具有豐富內容的敎育概念提出來討論。世界遺產的保護涉及管理機制、法律、技術、資金、敎育、硏究等諸多領域,其中敎育是貫穿各環節的重要因素。因為對世界遺產的認知、保護、利用和傳播等,都要靠有理念、有知識、有技能的人去完成,也要仰賴對世界遺產有全面理解的社會大衆的參與和支持。
  而這一切,都得透過敎育來實現。可以說,“世界遺產敎育”是世界遺產保護最為重要的動力和條件,所以在“世遺”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敎育”始終是個備受重視的議題。1972年誕生的《世界遺產公約》就強調“本公約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敎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本公約第一和第二條中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讚賞和尊重”。
  後來公佈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吿》也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事實上,內地目前已把“世界遺產敎育”列為部分重點中學課程,更準備逐步在全國推廣,如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就已設置世界遺產敎育課程,並強調利用條件在各學科滲透世界遺產敎育、利用校園文化進行敎育。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要無愧世界與子孫後代,決不能使“世界遺產敎育”成為澳門又一項“空無課程”。


作者為澳門敎育硏究者 林發欽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1月15日副刊,文化教思專欄《鄉土教育》第二期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鄉土澳門


  一個只有二十七平方公里,人口僅有五十萬,座落在南中國珠江口的一塊細小土地─澳門,四百多年來,東、西方這兩條文明文化大河在此處沖積成一片獨特的土地。受地理區位影響,使澳門在中國近代史以致世界史中一直擔當著重要角色。澳門近岸水深僅有兩三米,對於16世紀航海技術來說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優良港口,亦由於澳門位處東亞及東南亞中心位置的區位優勢,並於16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人逐步佔領。擁有獨特歷史文化背景和地理區位條件的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一個海濱小城,是國人走向世界的窗口,外國人進入中國的門戶,也是無數古今中外名人,如利瑪竇、湯若望、孫中山、鄭觀應等留下足跡並結下獨特情緣的地方。回歸後政府確立以旅遊博彩業為主體,相關行業協調發展的經濟策略,使澳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而經濟急速增長湧現出一系列的議題,諸如人力、土地資源,環境及城市規劃和發展等地理問題,都是近在身邊的鄉土教育題材,是提高學生愛國愛澳意識的基礎。
  在眾多人的眼中澳門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但我們其實都知道澳門有著獨特文化及歷史,電視廣告亦不斷提醒我們澳門就是與別不同,但每當被問到究竟有什麼與別不同時,我們都似乎啞口無言。記得在學生時期學習課文“宋王台”,學習大嶼山獨特的海岸地貌。一個距離澳門六十公里的香港,在我青年時期是既陌生又熟悉。我似乎可以輕易說出一段香港發展史,甚至簡單分析香港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區位特點。知道皇后大道的歷史及城市區位卻連新馬路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此一現象似乎普遍存在於我輩及時下年青學生,這不僅是澳門媒體沒香港發達所致,更是由於長年來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都是香港、內地或其他地區的課程,我們使用的都是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區的教科書所致。我們似乎一直都在學習其他地方的文化和歷史,忽略了認識自己的家園,忽略了鄉土教育。
  特首曾在零五年施政報告中提到要加快落實鄉土課程的設置,而確實在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遺名錄以及第三產業急速發展的今天,學校鄉土課程的空無將成為發展文化旅遊的阻礙,而且培養學生愛國愛澳情懷,必須要使學生認識澳門,才會關心澳門。亦只有知道澳門輝煌的歷史地位和地理優勢,才會以自己的家園為驕傲,有了關心和驕傲,自然就會自發產生由“愛鄉”而“愛國”的情感和行為。另外透過鄉土教育,可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熱愛家園的鄉土情結,使之成為一個熱心參與鄉土事務以提高公民素質。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真正土生土長的澳門居民只占不到三份之一,要使全體澳門居民都產生歸屬感,我認為突出鄉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7年1月1日澳門日報副刊《文化教思》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