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審計報告與教育發展

圖片來源:http://www.alcomhomeinspection.com/
images/home_inspection_southern_california.jpg
文. 林發欽
刊於2015年11月23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審計署最近公佈《對私立學校財政資助的監察》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再一次引起社會對私校財政運用和管理的關注。當中的問題固然需要糾正和完善,但事件對澳門教育界形象造成的傷害更值得社會反思和尋求救治之策。
    歷史上,澳門華人教育主要由華人社會自行承擔,逐漸形成澳門以私校為主的多元教育格局。昔日私校辦學經費主要來自社會捐助和學生學費,捉襟見肘,教師薪酬有好一段時期甚至低於製衣工人,學校艱苦經營。及至今天,公共財政大力投入教育,政府透過私校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免費教育學校的全部經費,以及非免費教育學校的部分經費都來自公帑,社會早有聲音要求加強對私校財政的監督。教育界有意見擔心,政府介入太多會損害辦學自主。但接受合理的監督,不等同損害自由。澳門教育自由,辦學自主的公民權利和教育政策,不應成為私校規避監督的藉口。教育是社會事業,接受社會和政府的監督與管理,是享受“辦學自由”所需要履行的“辦學義務”。
    回歸以來,澳門教育法制雖然日漸完善,但基於歷史原因,私校仍擁有廣闊的自主權,教學、行政和財政高度自主,政府的監督和管理角色仍有待加強。《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定出:“保障所有學校的教學自主以及私立學校的行政自主和財政自主,同時依法規範學校辦學的行為,形成政府與辦校團體間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辦學體制,增強學校辦學活力。”這些論述非常理想,但並未見有具體執行措施,關係重大的《私立學校通則》至今未見出台。
    《十年規劃》還提出“加強對學校教育經費使用的管理和監督”,“完善私立學校會計制度”,“依法設立校董會”,“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引入民主監督和社會參與,促進學校管理的現代化”等內容,以期加強對學校的管理。然而,當中只有設立校董會一項屬具體規定,其他都較為籠統,坊間對“加強”了哪些和“完善”了甚麼都不大了解。
    審計報告發佈後,引起社會輿論對部分學校甚至整個教育界的質疑,應驗了審計署提出“有問題持續出現而不及時糾正,對一直遵守教青局及基金各項規定的受資助學校並不公平”的預見。同樣地,有學校可能只是因為一兩項目財政管理或運用出現審計報告指出的問題,卻被外界誤以為“有好多問題”。如是者,對個別學校,對澳門教育界,對教育界過去長期以來克勤克儉作育英才的形象都帶來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
    抽離細則的技術操作和指引要求,或應從制度層面更宏觀審視私校財政問題。具體明確的監管制度其實對私校和辦學實體都有好處,避免違規而不自知。藉此機會,應加快通過《私立學校通則》和落實《十年規劃》中加強對學校管理的規定。倘若如此,審計報告《對私立學校財政資助的監察》對澳門教育的推動就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了。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口述歷史中的中華教育會

照片來源:http://www.edum.org.mo/gallery/collection/
文. 林發欽
刊於20151026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今年中華教育會迎來她的九十五歲生日。
    教育團體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澳門更是如此。因為早期澳葡政府放任華人教育,華人教育團體和學校實際已成為華人教育的提供者,中華教育會的誕生與成長,正是澳門教育歷史與現狀的寫照。是故,中華教育會九十五年的歷史,實質就是百年澳門華人教育的縮影,值得澳門人關注和研究。
    傳統歷史研究以文字史料,即文獻和檔案為主要證據,忽略對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的應用。口述歷史是研究現代史和社會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可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和文獻本身不具備的功能,提供新的史料形式──口述史料,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口述訪談。中華教育會雖然有近百年歷史,但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資料卻散落在各種檔案、報章、特刊之中,要歸納和總結並不容易,而曾經參與近六七十年會務工作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卻還有很多人健在,透過他們的敘述,再輔以文獻,反而更容易拼湊出歷史的原貌。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中華教育會與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合作開展“澳門中華教育會資深會務工作者訪談計劃”,深度訪談十五位參與中華教育會工作的教師,憶述教育會數十年的歷史發展。有關成果目前已結集成《會史留聲:澳門中華教育會口述歷史》出版。
    這個書名有意思,一個團體歷經九十五載不僅沒有塵封成為歷史,而且生機勃勃,風華正茂,成為澳門教育的中流砥柱,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事情。人去留名,雁過留聲,九十五載蹣跚走來,從先賢劉雅覺神父、梁彥明校長,到今天中華教育會口述歷史的敘述者吳培理、何德明、冼為鏗、林顯富、羅佩芳、劉羨冰、黃楓樺、伍華佳、郭瑞萍、朱杏兒、許瑞瑰、李沛霖、岑美娟、何少金、王文常諸位先生,百年間幾代人的傳承與蛻變,合作與碰撞,奮鬥與堅持,光影揮灑,透過衆人之聲,時間留痕,會史留聲。這不是專家寫的歷史,而是主人自己的敘述,更親和,更可感。
    冼為鏗先生憶述中華教育會會址的變遷,道出一個教育社團堅韌掙扎求存的成長歷程,也從側面折射出澳門教育近數十年的困頓與發展。
    林顯富校長細述全澳學生運動會的起源、暫停與中興,特別提到:“到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澳門之後爆發‘一二 · 三事件’,壁壘分明,我們的子弟學校即紅色學校,和教會學校分得很清楚,所以這個對學生體育活動是很不利的。”今天“壁壘”早就不復存在,但這種真實回憶,直面歷史的精神與內容,本身就是珍貴的澳門運動史料,超越會史,卻又更彰顯會史的光輝。
    劉羨冰校長回憶與社會各界一起爭取教師權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種種歷程,實際上就是澳門教育長足發展,走向專業化、現代化的過程。
    這些教育範疇的口述歷史,既是教育前輩的個人故事,也是中華教育會的集體記憶,更是澳門教育的歷史聲音,值得一讀。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從一節澳門地理課說起

文. 黃逸恆
刊於20151012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birmingham.ac.uk/
Images/college-social-sciences-only
/education/courses/ite-geography2.jpg
 
    首次踏上教壇是在大學第四級時實習的學校,一所位於廣州市郊南海大瀝鎮的農村學校。
    實習期間,由於我們班同學都來自內地不同省份,因此,實習的其中一節課就是讓我們向學生講授自己家鄉省區的地理環境。而衆多同學之中,我的那一節課最令學生期待,因為,其他班的實習老師講授的,他們大概都有所了解,來自四川的同學,會向學生介紹他家鄉的黑土、河川;來自安徽的同學,就介紹丘陵梯田。而我這個來自澳門的實習老師,那一節課要講的當然就是澳門地理。
    四川、安徽的地理環境以及特點,學生的課本上都有介紹,四川盆地的黑土、東南丘陵的梯田更屬初中中國地理中地形、農業必教的內容。因此,我要向學生介紹在他們課本裡只有短短一版紙左右的澳門地理,加上當時正好是澳門回歸前幾個月,澳門地理那一節課,早就讓學生引頸以待。
    為了準備這一節課,我需要比其他同學花更多時間,由於學生手上的地理教科書有關澳門的資料有限,因此我必須補充更多的教學材料,去豐富那一節課。因此,我利用實習期間的數天假期,跑回澳門搜集相關的資料,去備好那一節學生有所期待的澳門地理課。
    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是地理教育,因此,我雖然不是黃就順老師的學生,卻早在進大學之前就已經知道黃老師這位在澳門教育界無人不知的地理老師。要上好一節澳門地理課,要找最豐富甚至是第一手澳門地理的資料,當然就要找上黃就順老師了。黃老師十分支持後輩,一個從未見過面的師範大學生,居然第一次就把我邀請到他家裡來,和他談了接近三個小時,老師更向我分享教學心得,教我教學方法,之後,更把他一箱又一箱,一疊又一疊,有關澳門地理方方面面的剪報、地圖、資料通通翻出,逐份介紹,最後,甚至把那些孤本資料直接借我拿去影印。那一天收穫之豐,使後來那一節澳門地理課自認為精彩非常,學生們都聽得津津樂道、積極發問,初踏講壇的我得到學生們如此熱烈的反應,感到非常高興,自信心亦增加了不少,對後來實習課堂的表現大有幫助,畢業時的成績表,最高分數的科目就是實習課。

    翌年畢業,得母校聘用成為正式的地理老師,上面那一節實習期間的澳門地理課堂對我影響很大,自此,我就堅持盡可能每個地理課題都增補有關澳門地理的內容,每講到有關地形地貌、氣候氣象、河流海洋等自然地理,必先以澳門相關情況作引子再切入課題;每至產業區位、人口人種、民族文化等人文地理,亦多以澳門作為例子,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進行比較。藉此,讓學生在上地理課時,透過身邊和生活的實例,提升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更多地讓學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這個小城──澳門。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非高教十年規劃中期評估

文. 林發欽
刊於20150928日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圖片來源:www.freegreatpicture.com
    《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已公佈並執行多年,今年是中期評估年。《十年規劃》最後一條明確提出:2015 年,就本規劃中各項政策目標的達成情況以及相關措施的執行成效,展開中期評估。《十年規劃》當年在社會公開諮詢反應熱烈,其文本寄託了社會對澳門教育發展的集體期望,最後由行政長官以附錄形式收入《201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成為特區政府長期性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領性文件。由於它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規,其法律約束性和適用範圍都是有限的,要實現它的願景和規劃,中期檢討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再好的規劃,如果最終沒有付諸實施,只能是一紙空文,也使社會的熱烈討論淪為空談。
    《十年規劃》內容衆多,可以從三個層面予以關注。
    一是時間進度。很多具體工作,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規的制訂,都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例如:“2012 年完成持續教育通則“2014 年完成制訂中文科教師(包括普通話教師)普通話標準“2014 年完成特殊教育法規的修訂“2015 年完成職業技術教育法規的修訂“2015 年完成學校通則的修訂“2015 年完成學校通則的修訂等,都有具體的時間目標。宏觀審視一下,當中提到的許多重要工作,因各種原因都未能依時間表完成。
    二是改革目標。檢視時間進度容易,改革目標是否達成,相對更難審視。《十年規劃》有很多目標,例如:減低小學和初中的留級率提高高中學生的入學率優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增加就讀的學生人數學生在中學畢業時具備熟練運用至少一種外語的能力,以中文為教學語文的學生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培養學生對本地歷史與文化的認同以及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思考的態度,以及勇於創新的精神,發展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加強對學校教育經費使用的管理和監督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引入民主監督和社會參與,促進學校管理的現代化等,有的可以透過統計數字知道成效,有的卻需要開展專項評鑑,甚至是專項研究方能知道結果。
    三是教育財政和土地問題。《十年規劃》雖是教育規劃,但涉及的責任者和持份者卻超出教育範疇,需要整個政府和特區共同努力。例如:將非高等教育的開支在政府公共總開支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到理想水平在城市規劃尤其是新填海區為學校發展預留土地等重大議題,一直為社會所關心。教育支出近年確實持續增加,但教育用地卻一直未見有具體的規劃和安排。

    《十年規劃》提出按照中期評估結果訂定和實施必要的調整方案,以提升規劃的整體成效,已有預見性。中期檢討的主要目的是要宏觀審視澳門教育改革的進度和成效,並從中了解各項工作具體面對的困難,尋求解決之法。《十年規劃》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和藍圖,是否實施和如何實施,需要社會督促。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讓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三)

文. 黃逸恆
刊於20150914日澳門日報C12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tatic.parade.com/wp-content
/uploads/2015/06/kids-in-kindergarten.jpg

    踏入9月,學校課程正逐步按照《正規教育課程框架》(下稱《課框》)和《基本學力要求》(下稱《基力》)的推進步伐,穩步開展課改工作。其中,幼兒教育階段新學年將率先實施,學校課程將更重視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組織教學內容,更多以遊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將更重視幼兒全面和均衡的發展,透過更綜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健康與體育語言個人、社會與人文數學與科學藝術五個學習領域的學習歷程中,發展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基本素養,強調保教結合的原則,培養小朋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甚麼是幼稚園?Kindergarten是德文,是由幼兒教育之父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於十九世紀創造的新詞,Kinder是指兒童,而Garten當然就是樂園了。所以,不少幼稚園校長都會致力把學校打造成小朋友都喜歡的兒童樂園為辦學理念之一。相信沒有一個小朋友會不喜歡去兒童樂園,可是卻有不少孩子並不太喜歡上幼稚園。
    是次學校課程的改革與發展,着眼點是學校提供予學生一個符合《課框》和《基力》規定的持續及有系統的學校課程,強調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學生提供最適切的學習歷程。當中,對這個適切的理解至為重要,尤其在幼兒教育這個學習啟蒙的階段,幼兒應該在幼稚園裡重點發展感知、運動、情緒等能力,培訓良好習慣,為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奠基,這個關鍵期一旦錯過,將是無法彌補的,甚至有可能影響孩子終身。
    思想家盧梭曾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現在書店最暢銷的產品是育兒書、教養書,以及林林總總的兒童讀物,諸如計算、中英文認字學字等輔具套裝。曾經有一次到書店,旁邊的父母正為三歲剛入學的女兒選購產品,爸爸認為標明適合三歲的讀物太過幼稚,主張選購那些不幼稚的讀本讓女兒閱讀;媽媽則在細心選擇那個放滿培養孩子成為天才之類的教養書。另外,我們亦不難發現,有少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尚在幼稚園的孩子補購一些並非學校安排的中文寫字加減法等以重複抄寫、機械式運算作招徠的練習冊。
    專業的幼稚園老師都清楚知道,研究指出,七歲前兒童大多處於前運算階段,其思維以表象為主,這一時期的多數孩子尚未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很難進行運算;重複抄寫更有可能影響小朋友小手掌的健康發育。因此,我們的幼稚園給予小朋友的學習經歷都是最合適和最好的,而不是最多和最深的。

    新學年,讓我們一起把這個兒童樂園,成為每一個小朋友一早起床,就要嚷着要去的地方,小朋友於這個樂園在適切的幼兒課程和專業老師帶領下,每天盡情地玩樂,健康快樂地成長。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人口政策與職業教育

文. 林發欽
刊於20150831日澳門日報C11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
2015-07/30/128076900_14382579057141n.jpg

 澳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多時,從教育政策、教育成效、社會效益和公衆評價諸視角審視之,都不能說取得成功。但這不是要否定職業技術教育在澳門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貢獻,更不是要否定職業技術教育工作者的長期努力和付出,而是從宏觀社會層面出發,正視問題,尋求改進之策。教育當局近年十分關心職教的發展,似乎正醞釀推出新的政策和措施。
    政策研究室最近公佈的《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就以專門的章節引用澳門科技大學2014年的內部報告《持份者對澳門職業技術教育認知及政策期望的焦點訪談研究》,闡述未來的職教政策。該份訪談研究被視為內部文件,並不公開,這種處理有點過猶不及,因為這樣的研究報告我看不到敏感性和需要保密的理由,花了公帑,卻束之高閣,而不藉此詳細推介有關政策,實在可惜。根據人口政策研究報告所引用的部分內容,看不到發展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的新視野和具體有效的新措施,大部分意見在教育界已討論多時,甚而早就形成共識,關鍵是怎樣推行,何時推行,由誰推行。諸如配合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人才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整合政府資源等論調更是離地空談,缺乏新意。
    澳門職業技術教育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社會觀念認為職業教育的出路不如普通教育;微型經濟體的職業結構與工種實際需求並不如理論中的殷切;有些職業工種已由外勞充當等等。這些條件下,使現時幾所職業技術教育中學在生源上出現錯配,部分職業技術中學的學生打算或最終入讀與原職教課程無關的專業;部分專長與興趣都適合入讀職業技術中學的學生卻在文法中學苦讀,或提早離開校園進入社會。
    澳門職業技術教育政策中一個不能忽視的獨特議題是,在澳門勞動人口中,有相當部分是外勞。在此先略過未來的外勞人數和工種結構等外勞政策問題,幾可肯定在可見的未來,外勞人口仍會佔澳門勞動人口一個相當大的比例,甚或過半。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經濟結構單一,工種類型偏少,各工種人口需求也常現波動不穩,所以職業技術教育政策的制訂,應與外勞政策密不可分,互為考慮。即是說,如果將來傾向重點發展特定的職業技術教育門類,在外勞政策上就不應輸入或盡可能少輸入這類人才,否則本地職教學生將要與外勞競爭工作崗位,潛藏社會矛盾。

    澳門的教育現狀是,我們有八成多升大率與過五成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學人數與適齡人口之比),卻同時有不少青年人沒有完成高中教育,更遑論高等教育了。是以,職業技術教育有其需要與價值,盡快建立職業技能認證制度應是未來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最重要的政策,這也是《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中可取的建議。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讓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二)

文.黃逸恆
刊於20150817日澳門日報F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y1.ifengimg.com/
93e66fcf076a20ad/2014/1102/rdn_5455b524b39bb.jpg

    上期提到,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提出十七條指導幼兒教育的具體方式和方法。
    鶴琴先生十分強調要讓幼兒從做中學習,他認為要讓幼童內化各種知識和能力,皆要透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教學過程不應該直接向幼兒說明結果,而應要讓他們自己去實驗和思考,去求結果。他指出,例如游泳和做飯,在陸地上和在課室裡,無論你怎樣教以及如何解釋,都無法讓孩子學會游泳懂做飯。
    因此,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三條原則。
    “促進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方法的革新,尤其是以遊戲為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是特區此輪幼兒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重點。
    如何革新教學方法?鶴琴先生倡議我們,要不斷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尤其採用比較教學法替代教學法精密觀察,並以大自然和大社會作為教材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去開展教學。他注意到,小朋友喜歡戶外生活的特點,認為幼童到戶外去就快樂,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幼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而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所以,就需要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索自然的神秘,去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上述的六條原則,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再看,一點也不落伍。
    作為兒童心理學家的陳鶴琴先生,各條原則都是根據兒童心理的理論學說,結合他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力求做到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衆化的目標,讓教師讓家長都能理解,都能應用。其中六個原則,尤其結合了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學說。他注意到兒童喜好競爭的心理特點,因此,提議老師們可以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透過組織比賽,增加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率。同時,他倡議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此外,鶴琴先生亦提出,採用的方式方法要盡可能遊戲化故事化,並透過分組學習,共同研究,從而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鶴琴先生認為,應當發揮協作的功能,鼓勵教師教教師以及兒童教兒童這兩個原則,套用今天大家熟悉的話語就是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上述摘要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教學原則,在當前政府和學校推進幼兒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背景下,尤其踏入新的學年學校將按序於幼兒教育階段全面推行《課程框架》與《基本學力要求》的相關規定,鶴琴先生的建議仍然極具參考價值,值得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