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2008年12月29日 澳門日報E11文化教思版
美國聖安東尼奧Dellview小學舉行的地理信息系統日(GIS Day), 研究小組的成員向參觀的其他同學、教師、家長等展示了一個由他們通過模擬得出的「樹木與校園環境效益研究」成果。小組向來訪者解釋,在校園增加樹木不僅能更好的給球場遮蔭,而且樹木通過吸收大氣中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對校園環境的改善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同時,他們編制了一份供了學校管理層參考的校園環境改 善建議,建議學校在原有58棵樹的基礎上,於校園旁的十號州際公路旁種植多5棵紅橡樹(red oaks)和在操場上增加種植2棵硬葉愉(cedar elms),附有數據分析的報告指出,新增的植物將更有效地減少校園的空氣污染物。令來訪者歎為觀止的是報告模擬了25年後的情況,圖像顯示新植的樹木一年將會多吸收53磅的空氣污染物,同時多存儲27噸的二氧化碳。
這是一個刊載於美國《American Forests》雜誌2007冬季號上一篇有關GIS教學的報導,研究小組是一個由3至5年級學生組成的團隊,他們利用CITYgreen 和ArcView兩個電腦軟件,通過GPS收集校園樹木位置信息、下載校園衛星圖片、制作信息圖層、輸入數據資料等步驟,撰寫的校園樹木環境效益建議。研究的構想來源自校外機構“4-H”在校內組織的課外活動,活動中的同學和老師都注意到校園鄰近繁忙的10號州際公路,同時校園球場上缺乏遮陽樹木,噪音和空氣污染對同學的學習和生活都有不良影響。由此同學思索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去改善學校的環境,並猜想可以通過 增加綠化面積來改善。為了驗證猜想,同學組成不同的工作小組,通過收集樹木信息、處理數據資料,並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去協助整理資料,繼而撰寫研究建議給學校管理層(據知學校最後採納了建議並付之實行)。
華人地區近年的地理教育改革,不約而同地提倡要善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去協助教與學的開展,筆者亦在早前曾提及課堂教學如何利用GIS去開展教學,去引導學生思考。可是由於GIS教學在華人地區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成熟的案例較少。從上例可知,研究小組成員都是小學3至5年級的學生,卻可撰寫一份有數據支持的建議方案研究報告,可見推行GIS教學的難度並不在於其本身,反而是研究題材是否學生切身問題才是引起學生積極參與的關鍵。不少教師反映,學生交來的研習報告多半是坐在電腦旁完成的,質量參差且有不少抄襲成份。推動學生進行專題研習,包括GIS在內的方法都只是工具,核心是研習專題必須學生真正希望知道的,其次是強調參與和實踐,亦只有這樣的研習才能發揮實效,才能推動學生積極參與。
圖片來源:http://www.americanforests.org/ archives/2007winter/winter_2007_3.pdf